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袁氏当国》(唐德刚) 袁氏当国》
5、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侵害 政局多变 一度复苏 新闻事业变幻复杂 昙花一现
通过法律手段扭曲自由新闻体制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陶菊隐)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风行 鸳鸯蝴蝶派” 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马路小报” 鬼报” “马路小报”与“鬼报”出现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论争 谩骂
殴人 毁报
民国初年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 有起到多少进步作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4、“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复辟帝制” 袁世凯控制新闻界的手段

高价收买以为己用。 办“御用”报充当“喉舌”。 御用”报充当“喉舌”
(傅国涌 《追寻失去的传统 》)

新闻思想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挥舞大棒强力镇压。 “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

制定法令严格统治。
《报纸条例》《出版法》 报纸条例》《出版法》 》《出版法 《中华民国约法》 …… 中华民国约法》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洪宪皇帝 86天 86天 “他坑了我” 他坑了我”
认为” 认为”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最有兴 味、最有关系之各种信息” 味、最有关系之各种信息”,“故构成报纸最重要原料 厥非新闻” 厥非新闻”。


采访艺术 随时处于角色之中。

“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时间 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交游广阔,不惜小费。 交游广阔,不惜小费。


远生通讯” “远生通讯”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1912年 1912年 《申报》 申报》 北京通讯” “北京通讯”
特点
• • • •
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细致详尽,幽隐显达。 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2、邵飘萍 “中国有报纸五十二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 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 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
1918年 京报》 1918年 《京报》
社长
《本报因何而出世乎》 本报因何而出世乎》 “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 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1918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团体 1927年 实际应用新闻学》 1927年 《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最早的新闻业务教材 《新闻学总论》 新闻学总论》
《张之洞共俄国钦差说话 》 1903 年 1903年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 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 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林白水 1904年 警钟日报》 ——林白水 1904年 《警钟日报》



小结:报刊由“政论时代” 新闻时代” 小结:报刊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 表现? 原因?
表现 重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创造了新闻通讯这一新的 报刊文体;开始出现职业记者且一批名记者脱颖而 出;通讯社兴起;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 原因 专制的统治;经济的发展;时局的不安。
民国初年,报刊由“政论时代”向“ 新闻时代”演 民国初年,报刊由“政论时代” 新闻时代” 变,以及随之发生的变化,皆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种 进步;无论这种进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陆晔、潘忠党 《成名的想象 》 )
1、黄远生 “像彗星一样,显著于报界” 像彗星一样,显著于报界” “报界之奇才”(戈公振) 报界之奇才” “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记者” 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记者”
( 1885-1915 )
他的政论,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犀利深刻,深 入浅出,京、沪各大报争相载阅;他的通讯,生动活 泼,发人深省,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闻文体;他的采 访,消息灵通,才思敏捷,笔势纵横,为新闻界所称 颂;他的办报思想,要求资料确凿,判断切实,指斥 时弊。他身后搜集整理的《远生遗著》 时弊。他身后搜集整理的《远生遗著》四卷包括论 说、通讯、时评、杂著等共223篇,其中通讯153篇, 说、通讯、时评、杂著等共223篇,其中通讯153篇, 223篇,其中通讯153 占了2 占了2/3。他的通讯是民初政治风云真实而详尽的记 录,既是新闻,也是信史,对研究民初政治史、财政 史、外交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友人在纪念他时 说:“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说:“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二、职业记者初步出现
职业记者出现是新闻专业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我国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初期。之前虽有一些 著名报人,不过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 命家,或是宣传家,而非新闻记者或新闻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起伏 跌宕,无不与报刊密切相关。晚清以降,几乎所有重 要的思想家,都直接介入了报刊的编辑出版。在中国 近现代史上,无论是著名的报刊还是著名的记者,其 社会影响和贡献首先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 蒙,其次是针砭时弊、自由议政的舆论监督,作为最 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则在最次。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是 最末一代封建士大夫,和五四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文 学家和学人,其精神轨迹一脉相传,就是以报刊宣传 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散木:《乱世飘萍》 散木:《乱世飘萍》,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年。 2006年。

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徐百柯:《民国那些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2007 社,2007年。 社,2007年。

三、新闻业务的新变化

新闻报道工作加强 新闻通讯事业发展 副刊的主流是消闲 报纸的企业化经营

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掌握心理,把握时机。
“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 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 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 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 何也。” 何也。”
——张季鸾 —— 张季鸾
3、林白水
“无论如何,最后盖棺论定,毕竟还是 为反抗封建军阀、官僚而遭 1962年 杀害的。” 杀害的。” ——邓拓 1962 年
在语言上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明白如话,通俗 易懂,辛辣尖刻,冷峭凌厉,早在五四运动倡导白话 文之前他就已付诸实施,两办白话报,仅这个功绩就 无人能比。梁启超半文半白的报章体风靡当时的新闻 界,而林白水独树一帜,大胆采用纯白话,纵笔所 至,畅所欲言,文章中不时夹杂着新名词、民间口语 及方言词汇,读来活泼上口,明快畅达,同时带有浓 烈的感情色彩,常用反语,有时尖锐得近乎刻薄。这 一特点在他晚期的政论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深受读者 欢迎,也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这是后话。
(汤尔和 1923 年) 1923年)
(
1886-1926)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 终生以之。” 终生以之。” 做记者 办报纸 “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 之力不可斫。” 之力不可斫。”
1915年 1915年 东京通讯社 《申报》 “北京特别通信” 申报》 北京特别通信” 1916年 1916年 新闻编译社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 “ 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社会公共机关” 国民舆论代表”

新闻业是超然的社会第三种因素,记者是“ 新闻业是超然的社会第三种因素,记者是“布衣之 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 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


应建立“基础正当的法律” 应建立“基础正当的法律”以保护新闻自由。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2、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报刊数量激增
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 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 猛 100多家 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 增至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 增至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
1874-1926 1874-1926) (1874-1926
擅写内幕新闻 将白话文运用于报刊 《中国白话报》 《社会日报》 中国白话报》 社会日报》
“张之洞看见俄人占了奉天,也着了忙,就跑到 俄国钦差衙门里面去求见他…… 俄国钦差衙门里面去求见他……俄钦差冷笑道:不行 ……俄钦差冷笑道:不行 也要行了!张之洞还乱嚷道:万万不行,万万不行! 那俄钦差卷着胡子,抬头看着天,拿一条纸烟只管一 上一下地吃,不去睬他……” 上一下地吃,不去睬他……”

报界意识增强
四万万众共有之舆论机关” “四万万众共有之舆论机关”。 “报馆与国务院、总统府平等对待,其性质与 参议院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 参议院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 。 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有冠皇帝大限告终,无冠皇帝炙手可热” “有冠皇帝大限告终,无冠皇帝炙手可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