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历史限训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
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2.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3.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
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
究其原因,可能是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其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晋候苏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讨伐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件。
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详细的记录说明当时的汉字已经成熟并完成统一B.铭文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C.史籍无从查考说明该事件是晋候为表功而捏造的D.周王的重视反映了晋候享有嫡长子的特权和地位6.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材料现象说明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7.《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缑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8.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9.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10.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11.‚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B.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C.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D.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12.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13.《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14.2011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精美华丽的丝绸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1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有酗酒之风,装环便于拖拽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16.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表明这一时期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17.唐初规定:凡事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20.唐初官营手工作坊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手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当行工匠需付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唐朝 C.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动D.北宋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21.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A.赋税制度的变化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民营手工业壮大 D.工商业市镇兴起22.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眷23.《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24.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
主要反映了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25.下图为越窑八棱瓶,唐诗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它‚类冰似玉‛的釉色特点。
越窑八棱瓶代表的制瓷工艺形成于A.商周 B.汉代 C.唐朝 D.明清26.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27.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C.民主平等总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28.《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人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
这说明了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己经相当重要B.当时没有男茸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人夫的俸禄相比D.纺织业己经产生29.《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人夫食邑,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30.《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31.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
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商品经济的友展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33.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34.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