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菜贩对白菜喷洒甲醛保鲜,暴露的只是蔬菜保鲜剂滥用的冰山一角,更骇人听闻的是,部分菜贩为蔬菜保鲜,竟喷洒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农药“敌敌畏”。
B . 优秀的演讲者,在他们遣词造句的时候,总是苦心孤诣,字斟句酌,选用那些能够准确表现思想内容并蕴含着炽热情感的语言,来感动听众,引起共鸣。
C .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那些惊险电影镜头是怎么拍的。
今天我参观了影视基地,了解了很多拍摄的秘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电影是这么拍出来的呀。
D . 他在环境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引起广泛关注,对于他提出的观点,与会的很多科学家都随声附和,一致认为他的发言为二十一世纪的环保问题敲响了警钟。
2. (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因此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B . 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真招实策不断出现,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C . 在2016年的宇航发射任务中,有15次为重大专项任务或首飞任务。
D . 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 (2018七下·梁溪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李白《________》)(2) ________,弹琴复长啸。
(________《竹里馆》)(3) 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
(韩愈《晚春》)(5)双兔傍地走,________。
(《木兰诗》)(6) 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7)《木兰诗》中描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 (2018八上·云安期中)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bān fā________了诺贝尔奖。
②我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kuì tuì________,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③这是八干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bǐng xī liǎn shēng________的一刹那。
④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 yang dùn cuò________的话来。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5. (10分)(2011·呼和浩特) 在“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
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是我国有关“土地”的诗歌和故事,阅读后从文化层面说说土地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材料二】(重耳)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
重耳怒。
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史记•晋世家》)故事大意:晋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疲饿交加,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
重耳大怒。
随从赵衰说:“送给您土,是说您拥有土地的意思,您跪拜接受吧。
”【材料三】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2)探究下面材料,把你得出的结论写在横线上。
我国现在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50,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其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5%.在全国的荒漠化土地中,土壤类型以沙为主的有l73.97万平方千米。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沙漠化面积或沙化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l8.1%,或者全部荒漠化面积的66%,可见,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共1题;共8分)6. (8分) (2017七下·寮步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找出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 . 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 . 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 . 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2)翻译下列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六、课外阅读 (共1题;共12分)7. (12分)(2016·台山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执策而临之 ________②食马者不知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也。
”B .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 . 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任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8. (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太湖石世人皆知太湖美。
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
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
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带的劳动人民发掘,但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
这一时期建成的狮子林,荟萃了太湖石的精华。
到了明清两朝,我国园林建造热点南移时,太湖石就更被达官贵人们赏识,成为他们私家花园中重要的景观。
凡是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无不为那些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假山而叹服。
所谓假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润饰而成的。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太湖石没有雨花石那斑斓的色彩,但它以浅灰浅青中掺杂着一抹微红的质朴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种形态为奇。
没有两块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
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块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虬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太湖石的特点。
有的石头,你从这个视点一看就知道像什么;若你转换视点,则冥思苦想也无法得出结果,但经旁人一点拨,你就会茅塞顿开,由衷地赞叹:“像!像极了!”比如狮子峰,被誉为狮子林中诸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如入迷宫。
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
整座假山,外观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入内则幽深曲折,处处空灵。
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透、丑。
所谓“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长,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虫蛀一般,洞与洞之间的间隔相当窄,跟手指差不多粗细,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漏”要求石洞不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据说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时石洞内不积水,雨水通过众多的小石洞漏掉,雨过天晴,石洞里面很难留下水的痕迹;“透”更为巧妙,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异、棱角分明、突兀不对称。
留园里有一处名为“鹰斗狗”的太湖石,左边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盘旋的大鹰;右边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着,它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上方的“鹰”,一场恶斗一触即发。
具备了瘦、漏、透、丑四点的太湖石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
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堪称太湖石之骄子,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有,完美之至,它与其他两块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砖的影壁前,显得错落有致,飘飘欲仙。
“天下第二石”是苏州留园里的“冠云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称。
“冠云峰”高三至四米,石顶是一只收翅正待俯冲的“秃鹫”,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底部是一只伸头张望的“泪龟”,以赭色的土地为底色。
整块石头未经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
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手笔。
太湖石像一幅极具神采的水墨画,那份质朴,那份飘逸,是江南园林里的胜景,是大自然一颗璀璨的明珠。
(何蔚/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太湖石依次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太湖石的形成B . 太湖石的利用C . 太湖石的特点D . 太湖石的形状(2)下列有关太湖石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湖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的结果。
B . 太湖石在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景观。
C . 太湖石的精品须具备“瘦、漏、透、丑”的特点。
D . 太湖石“奇”的魅力源于它的天然而成。
(3)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
A . 苏轼携好友游“狮子林”,看见姿态万千的“狮子”们,由衷地感叹:“这太湖的石头,仿佛通灵性一样,竟然赋精魂于狮子身上!”B . 两小儿在园林中捉迷藏,其一说:“嘿,我看见你了!这里的石头都有小洞洞,你藏不住的!哈哈!”C . 雨后初晴,母子俩在园林中仔细欣赏不同造型的石头,儿子说:“妈妈,你看!石洞里好多雨水,真漂亮!”D . 一欧洲游客看见留园里的“冠云峰”大声赞叹:“哇,这石头太美丽了,中国的石匠真了不起,竟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9. (16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