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原子光谱法

第七章 原子光谱法

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常用于不经常遇到的元素 或谱图上没有的元素分析。

二、半定量分析:比较黑度法 三、光谱定量分析 (1)校准曲线法 (2)标准加入法 (3)内标法:内标元素与被测元素在光 源作用下应有相近的蒸发性质、激发能相 近,电离能相近。 ICP光源直读光谱仪性能较好,并且稳定, 准确度高,一般已很少使用内标法。
设电子在i、j两个能级间跃迁,其发射线的强度以Iij 表示,则
Iij= Ni Aij hυij Iij=gi/g0AijhυijN0e-Ei/kT
统计权重 跃迁概率 激发能 激发能最低的共振线通常是强度最大的谱线 激发温度


基态原子数

自吸:原子在高温发 射某一波长的辐射, 被处于边缘低温状态 的同种原子吸收的现 象成为自吸。 自蚀:自吸严重,谱 线中心强度都被吸收 了,完全消失,好像 两条谱线。

等离子焰外观像火焰,分为三个区域:
(1)焰心区:感应线圈区域内,白色不透明的焰心, 温度高达10 000K,电子密度高,发射很强的连续光 谱,光谱分析应避开这一区域。又称预热区。 (2)内焰区:感应线圈上10-20 mm,淡蓝色半透 明的炬焰,温度约为6000-8000K。成为测光区。 (3)尾焰区:在内焰区上方,无色透明,温度低于 6000K。
二、光谱仪:照相式摄谱仪、光电直读光谱 仪和全谱直读光谱仪。 1、棱镜摄谱仪:石英棱镜摄谱仪。
2、光栅摄谱仪
3、多道光电直读光谱仪

罗兰圆
优点: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光电倍增管放大能力强,线性范围宽。 缺点:出射狭缝固定,能分析的元素也固定。
4、单道扫描光电直读光谱仪


优点:波长选择 简单易行,范围 宽,可测定元素 的范围广。 缺点:分析速度 受到限制。
原子吸收光谱法
太阳光
第一节 概述

暗线 (弗劳 霍费 线)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对特 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1823年德国科学家Fraunhofer测定出了它们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的波长
Kirchhoff将原子发射和原子吸收联系在一起


优点:设备简单。由于 持续放电,电极头温度 高,蒸发能力强,绝对 灵敏度高。 缺点:电弧不稳定,重 现性差;弧层较厚,自 吸严重
2、火花光源

优点:放电瞬间释放 很大的能量,具有很 强的激发能力,一些 难激发的元素可被激 发。放电稳定性好, 重现性好,可做定量 分析 缺点:灵敏度较差, 噪声较大
火焰温度高、稳定、干扰小、背景低 富燃火焰: 燃助比大于化学计量的火焰。又称还原性火焰。 火焰呈黄色,层次模糊,温度稍低 适合于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元素的测定
贫燃火焰:
氧化性火焰,燃助比小于化学计量的火焰。
氧化性较强,火焰呈蓝色,温度较低
适于易离解、易电离元素的原子化,如碱金属等
因此,在火焰原子化方法中,选择合适的燃助比和燃烧器高度 是两个基本的实验条件。
2)燃烧器
试液的细雾滴进入燃烧器,在火焰中经过干燥、
蒸发、灰化和原子化过程后,产生大量的基态自由原子
及少量的激发态原子、离子和分子。
要求:燃烧器的原子化程度高、火焰稳定、噪声小等。来自常用 4 种类型的火焰

空气-乙炔焰(2250K)
最广,能用于30多种元素的分析 N2O-C2H2焰(2700K) 温度最高,用于难挥发和难原子化的物质

第三节 仪器
原子发射光谱仪主要由激发光源、分光系统 和检测器三部分组成。 一、光源

光源的作用: 蒸发、原子化、激发、 产生光谱。 光源的类型:
直流电弧(经典光源) 交流电弧(少用) 电火花(经典光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1、直流电弧

3、ICP光源
当高频发生器接通电源后, 高频电流I通过感应线圈产生 交变磁场(绿色)。 开始时,管内为Ar气,不 导电,需要用高压电火花触 发,使气体电离后,在高频 交流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 子高速运动,碰撞,形成 “雪崩”式放电,产生等离 子体气流。在垂直于磁场方 向将产生感应电流(涡电流, 粉色),其电阻很小,电流 很大(数百安),产生高温。又 将气体加热、电离,在管口 形成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炬。
2、非火焰原子化器:分为电加热石墨炉原子 化器和电加热石英管原子化器。
石墨管外型
6mm
4mm
30 mm

常用保护气为氩气。外气路中氩气沿石 墨炉外壁流动,以保护石墨炉管不被烧蚀。 内气路中的氩气从管两端流向中心,由管 中心孔流出,以有效地除去在干燥和灰化 过程中所产生的基体蒸汽,同时保护已原 子化了的原子不再被氧化。在炉体夹层中 通有冷却水,使达到高温的石墨炉在完成 一个样品的分析后,能迅速回到室温。

③ ④
空气-H2焰 (2050K,火焰透明度高) 用于特征吸收线短的元素,如As、Se、Zn、Sn等 丙烷-空气焰 (1920K)
用于易电离元素

火焰的光谱特性:没有样品进入火焰时,火焰本身 对光源辐射的吸收情况
对于分析线位于短波区的元素 的测定,在选择火焰时应考虑 火焰透射性能的影响
化学计量火焰 :燃气与助燃气之比与化学反应计量关系相近
(7)局限性

一些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 仪器设备比较复杂、昂贵。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10-8 s Ei 热激发 E0 一般外层电子处于基态 发射 hν
几个概念: 激发能 第一共振线 电离能
谱线波长与能量 ΔE=E2- E1
λ= h c/E2-E1
h 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c 为光速(2.997925×1010cm/s)
3)选择性高,光谱干扰少
4)应用范围广(可测元素达70个)
5)仪器较简单、便宜,一般实验室可配备
缺点:难熔元素(常用的原子化温度3000K)
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
第二节 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 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 方法。 一、基态原子数和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Boltzman分布定律
第四节 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多采用直流电弧摄谱法 1、元素的分析线 灵敏线 最后线 特征谱线组
检出某元素是否存在,必须有两条以上不受干扰的最后线与灵敏线
2、分析方法

铁光谱比较法:目前最通用的方法,是采用铁 的光谱作为波长的标尺,来判断其他元素的谱线。 特点:谱线多,在210~660nm范围内有几千条 谱线。谱线间距离都很近,在上述波长范围内谱 线均匀分布,且对每一条谱线波长已精确测量。
K d
Nof
Ko=
即中心吸收与基态原子数呈正比,因此只要用一个 固定波长的光源,在o处测量峰值吸收,即可定量。
3、原子吸收测量的基本关系式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又称原子吸收光谱 仪,主要组成部分

光源


原子化器
分光系统

检测放大系统
一、光源
1、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2、光源的基本要求是: 锐线 (发射线半宽〈吸收线半宽)
ICP光源的特点: 1)检出限低:可达到10-1~10-5 μ g/mL 2)基体效应小 3)稳定性好,精密度高。RSD约为1% 4)准确度高,相对误差约为1% 5)选择合适的观测高度,光谱背景小 6)自吸效应小 局限性:对非金属测定灵敏度低,仪器价格 较贵。

二、样品的引入
1、固体样品 1)金属本身能导电,可直 接做成电极 2)粉末 3)激光烧蚀(ICP光源)
高强度
稳定 (30分钟漂移不超过1%)
背景低 (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1%)
3、空心阴极灯:能对特定元素提供锐线发射的光源
由封在玻璃中的一个钨丝阳极和一个圆柱形阴极所组成 阴极材料是由待测元素或含有待测元素的合金
当在两电极之间加上100~400V的直流电压时,管内的惰性气体使会发生电离。 由于离子向电极移动,于是产生大约5~10mA的电流。如果电位足够高则气体阳 离子将获得足够大的能量而与阴极表面碰撞,使一些金属原子从其表面溅射出来 而形成原子蒸气云,而其中一部分金属原子再与电子、惰性气体的原子、离子等 碰撞而获得能量被激发,当它们返回基态时,便发射出被测元素的共振线。
2、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1955年Walsh发表了一篇论文“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to
analytical chemistry”,解决了原子吸收光
谱的光源问题,建议将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
常规的分析方法。
3、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1 ) 灵 敏 度 高 ( 火 焰 法 : 1 ng/ml ; 石 墨 炉 : 100-0.01 pg ) 2)精密度高(火焰法:RSD <1%,石墨炉 :35%)
2、液体样品 1)溶液干渣法 2)雾化器(ICP光源)
光源
蒸发 能力 直流电弧 高 交流电弧 中 火花 低 ICP 很高
激发温度 /K 4000-7000 4000-7000 5000-10000 6000-8000
稳定性 较差 中 好 很好
应用 矿物、纯物质、难挥发元 素定量、定性分析 低含量组分定量分析 金属、合金、难激发元素 定量分析 各种元素、从低含量到大 量、溶液
1、自然宽度: 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 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 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2、多普勒变宽: 是由于热运动产生的,所以又称为热变宽, 一般可达10-3nm,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