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登记规则及适用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例,看我国登记规则的多元化
1、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设立上采合同设立,未采取登记要件主义或 登记对抗主义。物权法第127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条)“土地 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 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不是这种物权设立的公 示方法,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承包合同生效时设立。 土地承包合同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不一致情形的处理?以土地承 包合同为准。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依据土地承包合 同而创设的,未采取登记要件主义或登记对抗主义, 2、对于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与转让采取登记对抗主义。未经登 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物权法第129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 38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 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3、对于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和以 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均采取登记生效主义 (《农村土地承包》第49条)。不登记,该用益物权不设立或不发生物 权变动效力。
《物权法》第6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 律规定交付。”《物权法》第14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 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 簿时发生效力。”
2.公示的效力 《物权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不动产物权的 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 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第23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 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于物权变动来说,物权公示的效力有两种立 法例:公示生效主义(有效合同+公示=物权变动) 和公示对抗主义「有效合同=物权变动(无对抗 力);有效合同+公示=物权变动(有对抗力)」。 总体上,我国物权法采折中主义,即公示生效 主义为原则,公示对抗主义为例外。
物权登记规则及适用
物权法专题培训 2010年6月1日
我国物权法247个条文中涉及 物权登记的条文共有36条:第6、 9、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4、 31、106、127、129、139、145、 150、155、158、169、187、188、 189、190、199、224、226、227、 228、246条。
(三)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公信力
1、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 《物权法》第16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 产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物权法》第17条“不动产权属证书是 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 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 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2、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公信力 为了强化登记的效力,物权法确认了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即物 权登记机关在登记簿上所作的各种登记,具有使社会公众信其正确的 法的效力。这是为了降低和减少善意第三人对于交易的不安全感和风 险性,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而在法律上拟制效力。目前,我国不动产 物权登记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依申请作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体现 了国家行政权力对不动产物权关系的合理干预,属于行政确认行为。 从物权法的意义上看,这种确认的功能就是一种公示。因此公示公信 原则是通过“形式推定内容”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表示,只要交易对象 有法定的权利外观,交易者就无需再辩别权利的真伪,从而降低交易 成本。
(2)不动产登记生效的例外:有两个层次:
一是不经登记在当事人之间也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但不能 对抗第三人(登记对抗主义),例如物权法第129条“土地承 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158条“地役权自地役 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 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二是不经登记就能发生物权变动的完全效力(对世效力),例 如第9条第二款"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 登记",第127条“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 时设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登记造册,确 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第153条“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 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宅基地使 用权的取得无需登记。
2、物权登记效力一般规则的例外情形 《物权法》在确立不动产物权登记生效基本原则的同时,通过第9条和 第23条中“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表述了这个原则存在例外的情形: (1)动产交付生效的例外:未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登记对抗主 义),例如: ◆第24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关于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物权法》第24条在第23条规定一般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的同时,规定了特殊动产 物权的变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特殊动产物权变动 “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不同于“合意+公示对抗要件”的 意思主义物权变动规则,理解和适用时应当将《物权法》第23条和第 24条相结合。 交付仍然是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同时登记是其对抗要件, 即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原则上可概括为:有效债权合同+交付=特殊动 产物权变动(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有效债权合同+登记=特殊动产 物权变动(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在物权变动规则适用时,这一 特殊之处必须注意。
一、我国物权登记效力的特殊性
(一)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引起物权变动的两大类原因:法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依 法律行为引起的变动不经公示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非依法 律行为发生的变动因法律规定的事实条件的成就而直接生效, 不经公示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但是在公示完成之前,当事 人不得处分。
1.公示的方法:不动产的公示——登记;动产的公示——交付。
(二)物权登记效力的特殊性
1、物权登记效力的一般规则 《物权法》第6条、第9条第一款、第23三个条文确定了物权登记的一般 原则,即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发生效力,动产则无此要求。这个原则有两 个关键内容:一是区分动产与不动产物权的不同变动方式,二是将登记生 效主义作为我国物权法上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该规则也是确立我 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基础。 ★在物权变动的两大类原因——法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中,物权如何依法 律行为而发生变动,关键在于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综观我国物权法全文,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原则上采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例外采意思主义模式。 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是债权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的结合。可 概括为:有效债权合同+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有效债权合同+交付=动产 物权变动。 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指除了当事人的债权意思之外,物权变动无 须其他要件,即物权变动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可概括为:“合意+公 示对抗要件”。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包括登记推定力和不动产善意取得两方 面的效力。二者的共性在于强调登记的确定性以维护交易 安全。二者的区别在于,登记推定力是假定登记簿上的记 载是正确的,这种假定可以推翻;不动产善意取得则是假 定登记簿上的记载是不正确的,而承认善意信赖、善意取 得,使不正确的权利表象得到承认。 (1)登记推定力 关于登记推定力,重点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登记的推定力包含积极推定和消极推定两个方面,积极推 定是指根据登记的记载推定某人享有某项权利,消极推定 是指根据登记的记载推定某项权利不存在。登记的推定不 是终局性的,而是可推翻的,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真正权利 人的利益。 注意:《物权法》16条和17条分别赋予了不动产登记簿和 不动产权属证书证据资格,但是,二者的证明力有强弱之 分。在涉及产权争议的案件中,不动产登记簿的证据力优 于不动产权属证书的证据力,当二者记载不一致时,除有 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确定诉争产权的归属。
3、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权的设立采用登记生效主义 物权的客体原则上为有体物,还包括权利。 权利抵押权,如《物权法》第180条的债务人或者第三 人有权处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 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 权利质权的登记集中体现在《物权法》第224条“以汇 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当 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 立;没有权利凭证的,质权自有关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 立。”第226条第一款“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 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 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 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出质登记时设立。”第227条第一款“以注册商标专用权、 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当事人应 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 立。”第228条“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 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一、我国物权登记效力的特殊性 (一)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二)物权登记效力的特殊性 1、物权登记效力的一般规则 2、物权登记效力一般规则的例外情形 3、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权的设立采用登记生效主义 (三)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公信力 1、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 2、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公信力 (四)债权效力与物权效力相区分的原则 二、非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登记既非生效要件,亦非对抗要件 (一)生效的法律文书 1、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 2、仲裁机构作出的法律文书 (二)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 (三)继承 (四)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 (五)物权取得人、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六)非依法律行为取得不动产物权再行处分的限制 三、不动产的预告登记 四、不动产登记机构 (一)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统一 (二)不动产登记机构的审查职责 (三)不动产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