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教案「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教案v>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3.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4.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梳理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
依次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齐背《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相机出示诗句) 2.对照古诗,交流学法。
(1)引导: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古诗,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3)全班交流,分享经验。
预设: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③看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 (4)教师总结,相机板书。
(板书:借助注释想象画面……) 3.阅读“交流平台”,梳理学法。
(1)引导: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课件出示课本第 95 页“交流平台”内容,播放同步录音。
(3)指名交流。
①课件出示要点。
课件出示:·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体会。
·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②学生齐读。
4.课堂练习,运用学法。
(1)出示古诗《三衢道中》。
课件出示:三衢道中 [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的道路上。
三衢为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①学生自由读诗。
②引导:诗题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③点拨:从“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时一样浓密,路边绿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
)④提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2)出示古诗《元日》。
课件出示: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①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元日》的意思。
②学生交流反馈。
③提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预设:了解正月初一喝屠苏酒和换新桃符的习俗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5.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预设:查阅古汉语字典、结合地域特色、文白对照、了解诗人生平……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调动学习经验,习得有效方法;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梳理总结方法,实现经验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目的;补充本单元之外的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句意思,体现“学以致用”。
板块二日积月累——了解传统文化 1.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说说你的发现。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王勃)·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杜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李白)·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2)指名交流。
(这些诗句都含有“五”)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含有“五”的成语?预设:五谷丰登、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体投地、五脏六腑…… 3.读一读,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
课件出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谷:稻、麦、黍(shǔ)、菽(shū)、稷(jì)·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五彩:黄、青、赤、白、黑(2)指名认读。
(3)教师提示:“五行”的“行”读作xínɡ。
“五音”中的“角”读作jué,不要误读作 jiǍo。
“黍”“菽”“徵”是翘舌音。
4.多种方法,疏通字义。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汉字溯源)比如“火”的古文字是木柴燃烧时火光的样子。
课件出示:五谷:五种谷物,即稻、麦、黍、菽、稷。
“黍”,去皮后称黄米;“菽”,豆的总称;“稷”,又称“粟”,去皮后称“小米”。
在传统文化中,是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
(实物观察)五音: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哆 do、来 re、咪 mi、索 sol、拉 la,少去了西方音乐中半音递升的“发fa”和“西si”。
(音乐课学习体验)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5.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师生合作读。
教师问,学生答。
(2)分小组接读,全班齐读。
(3)同桌互背;看关键词,全班齐背。
6.同类延伸,丰富积累。
(1)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说一说。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五官:耳、目、口、鼻、舌·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脏:心、肝、脾、肺、肾(3)小结: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现象,不仅仅是“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
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积累积累,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交流平台”的主题是诗词,“日积月累”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知识,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所以,在学完“交流平台” 之后,又用诗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含数字“五”的词语的学习。
采用汉字溯源、实物观察、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读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常识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第2 课时【课时目标】 1.能通过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2.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过程】语文要素板块一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回顾旧知,复习方法。
(1)联系《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复习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2)交流讨论:哪些句子是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3)进一步讨论:概括一段话的方法有哪些?(摘引法、提取法、合并法……) 2.运用方法,实践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 95 页“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语段)自由读文段,注意读准字音。
相机正音:关注“绒、黏液、蔓延”等字词的读音。
(2)默读文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
预设:第1 句说明种花草树木的目的是使生活环境更舒适。
第 2、3 句将树木花草比喻成“绿色卫士”“城市之肺”。
第 4 句解释树木花草能成为“城市之肺”、使得环境舒适的原因。
(3)小组讨论:文中哪一句是关键语句?为什么?①指名交流。
②教师点拨:要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找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说的。
可以运用“合并法”,抓住第一句的“为了”和第四句的“因为”,“为了”是说明目的,“因为”是解释原因。
第二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4)引导交流:请根据关键句,想一想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①指名交流。
(花草树木是城市的“绿色卫士”)②教师小结:抓住关键句,可以把握一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抓住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3.拓展练习,巩固方法。
(1)结合课内语段,尝试抓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
语段一:课本第 11 课《故宫博物院》第 2 自然段。
语段二:课本第 15 课《夏天里的成长》第 2 自然段。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在本单元习得的抓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的方法,结合平时的阅读经验,进行提炼与补充,加以实践运用,最终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板块二阅读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课件出示:阅读材料: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上 9 点以前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
他怎样乘车最合适?(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关键词:“温泉镇”“早上 9 点以前”“宋家洼”。
(2)理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要求:一是地点——从温泉镇到宋家洼;二是时间——早上 9 点以前到达。
2.看懂站牌,获取信息。
(1)以 86 路公交车站牌为例,读懂站牌上标注的信息。
①公交车:86 路公交车。
②行驶方向:从常家岭开往西山口。
③停靠站点和站点数。
依次停靠常家岭、商品城、四通桥、银枫、小李村、桐荫街、宋家洼、光明巷、和平路、西山口共 10 个站点。
(提醒关注泡泡框中的提示:一般来说,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④首班车、末班车的发车时间。
首班车时间为 6:00,末班车时间为 21:00。
(提醒学生关注泡泡框:首班车时间是指最早一班车的发车时间,末班车时间是指最晚一班车的发车时间。
)⑤票价。
(不管坐到哪一站,票价都是一元。
)(2)看65 路、763 路站牌,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
(1)讨论:如果需要转乘,怎么选择可以转乘的公交车?(关注共同停靠的站点,如“四通桥”“桐荫街”。
)(2)小组合作: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有哪几种乘车方案?方案一:乘 763 路公交,坐五站直达宋家洼。
但首班车开车时间是早上 9 点。
方案二:乘 65 路公交,坐四站,到四通桥;换乘 86 路公交,坐四站到宋家洼。
方案三:乘 65 路公交,坐五站,到桐荫街;换乘 86 路公交,坐一站到宋家洼。
4.比较分析,选择最佳。
(1)讨论交流:何为最佳方案?最方便、最快捷、最省钱,符合实际需求:“早上 9 点以前”。
(2)比较分析:三个方案的优缺点。
方案一:最方便、最快捷,但不符合实际需求,因为首班车发车时间晚,9:00 以前到不了外婆家。
方案二:能满足 9:00 以前到的要求,但需要转乘,还要停靠八站,坐车时间比较长。
方案三:能满足 9:00 以前到的要求,停靠站点最少,需要的时间最短,比方案二更快捷、省时。
运用排除法,确定方案三为最佳乘车选择。
5.创设情境,实践运用。
(1)提问:下午 4:00,小林要从外婆家返回,怎样乘车最合适?(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出行时选择最佳乘车方案的经历。
【设计意图】遵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规律,提炼信息,重新整合,比较分析,将单点的信息连成线、结成网、筑成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