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题:1欣赏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以及区分各种管乐器的音色效果<1>铜管乐器是用黄铜制造的管状吹奏乐器,是以嘴唇的振动,激起管中空气的振动而发音的。
铜管乐器包括短号、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和各种萨克斯号。
早期的铜管乐器,是没有活塞装置的,因此管子的长度不能改变,低音区只能吹大三和弦中的音,高音区才能吹出完整的音阶来。
吹不同调的音乐,要用不同调的乐器。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短号、小号、圆号、大号和各种萨克斯号都装有三个活塞,按下活塞,可以降低一个至六个半音;因此从低音到高音,都可以吹出半音阶来。
有的乐器,还有第四个和第五个活塞,可以改调或校正音高。
长号则用套管的自由伸缩,也可以吹出全部半音阶来。
<2>打击乐器(Percussion)是敲打发音的乐器,种类很多,有金属制的,有皮革制的,也有木制的;有能够发固定音高的,也有不能发固定音高的。
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大多用来加强节奏,或造成色彩上和戏剧上的效果,用打击乐器演奏旋律,或把它作为独奏乐器使用的比较少见期末复习题:管弦乐队由几个部分构成?完整的管弦乐队通常是双管编制。
它配备的乐器太致分以下几组: 一、木管乐器组包括短笛一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亦称黑管)、大管(亦称巴松)。
这一组中的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特点。
由上述乐器中派生出来的乐器如:英国管(亦称中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倍低音大管等,也常在乐队中使用。
二、钥管乐器组常用的铜管乐器有:小号、园号(亦称法国号)、长号(亦称拉管)、大号。
这组乐器的音量较大。
三、弓弦乐器组这组乐器包括:小提琴(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称作倍大提琴)。
弓弦乐器组的音色较为谐和,音域较宽广,很富表现力。
演奏手法一也多样。
力度增减幅度也较四、打击乐器在管弦乐队中,还有一组乐器叫做打击乐器。
如:定音、钟琴、木琴.排钟(以上四种乐器有固定音高)、三角铁、铃鼓、小、钱、大鼓,锣,响板等。
其中定音鼓较为常用,其它各种乐器均根据需大鼓鼓要适当加入。
其它乐器如竖,也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风格,在管弦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琪)29@琪<正> 完整的管弦乐队通常是双管编制。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四小天鹅舞曲》、《红旗颂》中各种乐器演奏的音响效果<1>《红旗颂》从中体会了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乐曲结构:A+B+cA:宽广、辉煌、赞颂 B.坚定、豪迈、激昂 c.优美、深情、歌颂<2>《四小天鹅舞曲》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的一段舞曲,表现了四小天鹅刚健活泼的性格,八分音符奏出活泼跳跃的伴奏音型,以二重奏的形式奏出轻快的乐句,形象地刻画了小天鹅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显得十分有趣。
乐曲欢快、活泼、跳跃,多种乐器演奏,整首乐曲速度轻快<3>第一部分相爱(呈示部)⑴空旷悠远的几声弹拨,似乎是“讲故事”的开始:“从前、很久很久以前……”然后,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婉转的笛声和双簧管与乐队交织的优美旋律,呈现出一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江南春色:⑵在竖琴的清淡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纯朴、优美的爱情主题:这典雅清柔的旋律,使人联想到祝英台的美丽形象;⑶人提琴浑厚潇洒的男性风格的旋律与小提琴一问—答,比拟者梁、祝在去杭州路上草桥亭畔见面并结拜兄弟的情景;接着,乐队全奏“爱情”主题,似乎在为他们齐声赞美;⑷在小捉琴的一段自由华彩后,音乐进入活泼的小快板,这是小提琴与乐队交替演奏的回旋曲,描写两人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纯洁友谊:⑸慢板、惋惜地奏出的变化了的爱情主题预示着情节的变化,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话,诉说“长亭惜别”的依依不舍恋恋难分:第二部分抗婚(展开部)⑹阴沉的低音乐器和连续儿声闷锣奏出不祥征兆,铜管吹出了凶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⑺独奏小提琴在散板中激动地奏山祝英台得知父亲将她许配给豪门弟子后的惶惶不安和悲痛哀伤的心情.接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了她的愤慨和抗议;⑻抗婚的音调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展现了故事的戏剧性的发展过程,在逐渐激化的矛盾中形成了一个抗婚斗争的激烈高潮;⑼慢板.又一次听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沉痛,悲切、描写了梁祝重逢“楼台相会”时痛诉衷情的动人场面:⑽音乐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来表现梁山泊悲愤致死,祝英台哭坟时痛不欲生的控诉。
音乐吸取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的紧拉慢唱的特殊表现手法,逐渐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⑾锣鼓管弦齐鸣,在地动山摇的音乐声中,坟墓裂开,祝英台毅然纵身投坟,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三部分化蝶(再现部)⑿长笛和竖笛奏出了轻盈缥缈的仙境般的音乐;⒀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的爱情主题,似惋惜,似沉思,似同情;⒁乐队齐奏,不仅是爱情的颂歌,也是人们的美好希望和共同祝愿;⒂小提琴和长笛的结尾,仿佛伴随着高飞远去的双双彩蝶的身影,那千百年来的传说和歌声,仍在缭绕,缭绕:期末复习题:交响乐队的四组乐队都由哪些组成?*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钢琴* 木管乐器: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低音管、倍低音管斯风* 打击乐器:定音鼓、小鼓、大鼓、钹、锣、铁琴、木琴、管钟、三角铁、铃鼓、响板、木鱼、沙铃、珠铃、风铃、钢片琴、雷鸣板、刮葫、皮鞭……等(演奏现代曲目时,有时候应乐曲需要,也会加入爵士鼓或拉丁鼓)3什么是序曲?序曲是怎么产生的?序曲: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发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1》序曲是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的目前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
《2》从18世纪中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与歌剧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发展的过程。
《3》19世纪以后的序曲越来越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
期末复习题:交响乐队的体裁由几个部分构成?简答莫扎特序曲音乐风格的特点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分类,如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奏鸣曲、变奏曲、前奏曲(序曲)、圆舞曲、夜曲、叙事曲、练习曲;或者独奏曲、合奏、重奏等等。
1、莫扎特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
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有歌唱性。
2、莫扎特把重唱形式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
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
3、在交响曲创作方面,将那一时代风格和成就综合。
其作品具有的极强的感情深度、内在戏剧性、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
他的交响曲中充满了亲切、明朗的感染力量。
在形式结构、和声、织体、配器诸方面,他理智的追求清晰、单纯、严格的逻辑性和均衡的比例,形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风格。
他去掉了以往交响曲的引子,主、副部主题间形象对比强烈,和声、调性上的大胆构思,使展开部的不稳定幅度得到加强。
4、他的室内乐作品,气息宽广、舒展歌唱性的旋律和灵活、多层次的复调手法相结合,在更高水平上巩固主调音乐的主导地位。
5、在协奏曲方面,他承袭了维瓦尔第的快速---慢速---快速的三乐章传统,吸收C.P.E.巴赫和J.C.巴赫等人的创作成就,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a、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
b、第一乐章的尾声之前,乐队停留在一级四六和弦的延长音上,随即开始独奏乐器炫技性的“华彩乐段”。
c、第二乐章像一首抒情的咏叹调。
d、终乐章一般为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常采用民歌风格的主题,既带炫技性,又散发出明朗乐观的生活气息。
提问者评价谢谢!4欣赏勃拉姆兹匈牙利舞曲第5号作品《匈牙利舞曲集》,共21首,这是勃拉姆斯作品中最通俗易懂、广为人知的乐曲。
其旋律优美,装饰性强,节奏自由,速度富于变化,即兴性强,结构多为三段体,情绪热烈,有着浓郁(勺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吉卜赛人生活的画面,其粗犷豪放l勺旋律将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此曲曾被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提高半音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同时还在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中作为插曲出现,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期末复习题: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的波尔卡舞曲《闲聊波尔卡》作于1858年,管弦乐舞曲。
又译为《叽叽喳喳波尔卡》或《叽叽嘎嘎波尔卡》。
全曲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作者的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
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快板,2/4拍。
在三小节引子之后,用顿音奏法呈示出跳跃的主题。
这一用倚音构成的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
之后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
最后,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氛中结束。
这支曲子是约翰施特劳斯于1858年创作的,也有人译作《饶舌波尔卡》。
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物。
他善于猎取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对它们进行艺术性的描绘,《闲聊波尔卡》便是一例。
当时,在维也纳,舞会十会盛行。
在舞会上常常见到有些多嘴多舌的妇女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说长道短、评头品足。
约翰施特劳斯对这种现象十分讨厌,于是他用妇女们交头接耳“特利奇,特拉奇”(即“叽叽喳喳”)的声音为名,写了一首波尔卡,对她们进行讽刺。
约翰施特劳斯当然不能明讲,所以当人们问他时,他用“妻子们在享受着闲聊的乐趣”来解释这支曲子的内容。
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速度很快,描绘了妇人们在舞会上凑在一起叽叽喳喳闲聊的形象。
前面有个简短的、波尔卡节奏的引子。
主题用了些大跳和休止符,描绘妇人们闲聊时面部多变的神色。
副题比较舒展,与主题形成对比。
以上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
然后,是一个过渡性的段落。
它先用一系列带断音的八分音符,后又用XXX这种音型,并让它们不断往上升级,而每升一级都回到原来的i音上,来描绘妇女们喋喋不休的闲聊。
这种声音频繁地出现是令人心烦的。
乐曲的中间部分,乐谱上标明Trio(三声中部),它由木管乐器主奏,声音轻快;好似妇人们的耳语。
它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副题,带有幽默、风趣的特色。
然后,第一部分再现,接尾声。
在尾声里,作曲家用一系列十六分音符,并用突强突弱、忽高忽低的对比手法,对这种多嘴多舌现象进行了勾画和讽刺。
像这样内容的一支曲子,约翰施特劳斯居然把它写得十分动人,这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愧为波尔卡乐曲中的一首名作。
《闲聊波尔卡》后来还被人好填词,改编成声乐曲,像1980年来我国访问的日本胜利少年合唱团和1986年来我国访问的联邦德国K.H.D(克洛克纳洪堡道依茨公司)合唱团都曾在音乐会上演唱了这个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