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大学精神研究

现代大学精神研究

现代大学精神的研究摘要: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所在,本文通过对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的功能,大学精神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的策略论述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精神,独特气质,三大困境,策略。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其内涵包括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1]虽然“大学精神”这一词语在 1998 年后才被广泛认可使用,但这一词语所指的内涵早已存在。

正如梅贻琦先生所指:“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

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其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

”由此可知,中西方有着大体相同的大学精神。

根据梳理和回顾中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大学精神的内涵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学术的探索精神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自 1816 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开始,学术开始进入大学殿堂,科研在大学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崇高的学术声望已成为知名大学重要的身份象征。

大学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也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生也不应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以探索学问为己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内在孕育形成的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文明成果其内涵包括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孜孜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宗明义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指出大学教育的方向与目的是“止于至善”,导向是“善”,要达到的也是“善”。

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领导着社会德性的发展方向。

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

(3)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大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而世界上并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理论本身也有可错性。

所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应当不唯书、不唯上,不屈从外来压力和长官意志。

在判断社会现象的是非时,大学更以“价值中立”为基本原则,力求使自己的思考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力求超越功利的诱惑,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应时代、屈从于政府或社会的机构,而是以理性、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批判社会、构建社会。

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

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

”大学作为社会的良心,以自己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批判社会,剖析社会,引导社会前进,为社会建树新风。

二、大学精神的功能[2]历史告诉我们,有了大学精神,大学可以从逆境中走向辉煌;没有精神,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会失去生机而最终走向衰败。

如今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正以新的雄姿跨入第二个百年,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大学精神的功能,发挥大学精神的巨大作用,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中谱写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迎接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导向规范功能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大学历史传统、精神品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

大学精神最能够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精神追求,对大学师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行为发挥导向和规范的功能。

(2)精神激励功能大学独特的大学精神既包含大学精神基本的精神品质,又融入了各个学校的个性特征。

因此,大学精神能够得到大学人的认同,形成一种内在的感召力,使全校师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归属感。

在大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大学精神会因时制宜地变更自身的形态和内容,但大学精神始终是学校发展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全校师生员工内心的精神支(3)群体凝聚功能凝聚功能,简言之,即指大学精神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使其向着同一目标奋斗。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凝聚力主要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自己群体内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是个体对所在群体及其成员的情感表现。

这种情感越深,群体凝聚力就越大。

大学精神对群体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它能借助精神纽带吸引和团结大学师生员工,并唤起和激发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而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在校内建立高度和谐、信任、友爱、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

这种共识和追求有利于排斥任何有悖于大学精神的离心情绪,形成大学主体共同拥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大学凝聚力。

(4)社会辐射功能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富有精神魅力的一种子文化。

一方面,它以社会文化为底色,吮吸社会文化的乳汁,在各方面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在大学形成了某种稳定结构和个性后,作为一种高层次有活力的文化形态,能通过先进深刻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生活及优秀人才输出等因素,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示范影响和改造作用,使自己的力量源源不断地辐射或渗入社会机体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对外渗透性,从而成为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的大学精神能使人受到深刻影响和各种理性的熏陶,具有较为宽阔的胸怀和雍容的气度。

大学人能够在这种温馨的学术氛围中自由对话,平等交流,发挥特长,彰显个性,将大学精神内化成个人品质的一部分,从而赋予大学人坚定的智性追求、价值信念和人生坐标。

大学精神不仅滋润着大学师生的精神、信念、信仰,也丰富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和思想。

在科技愈来愈发达的今天,大学文化的价值在不断增长,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功能也越来越大,大学不仅要成为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灯塔,也要成为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灯塔。

自成风格、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

当代中国大学要走向世界,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一员,就必须重视大学精神建设,发挥大学精神的功能。

只有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有着独特精神内核的大学,才能走得更高、更远!三、大学精神面临的困境[3]就目前中国大学发展之现状来看,大学精神重构主要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价值困境,二是制度困境,三是管理实践困境。

(1)价值困境所谓价值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精神陷入了媚俗化泥潭越来越趋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其最显著表现形式是高校官本位和学术功利性意识的日益膨胀化,对于大学而言本是研究学问探求真知的场所教师应以治学传道授业解惑为主业,可现实并非如此。

相当多的大学教师热衷于做官过分追求名和利,大学里潜心学术者少把学术当作追逐名利之途径者多学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越来越失去其本真意义。

这不仅降低了学术的品位,而且更是对大学精神的无情践踏。

长期以来大学精神缺乏正向的价值导引越来越陷入价值的困境。

(2)制度困境所谓制度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的主事者们片面追求规范化管理针对大学的各种事项各个环节都设计了详细而全面的规章制度。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此设计无可厚非,但从大学教育独有的运行规律而言,如此缜密的制度设计往往扼杀大学教育的人文性对于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成熟而言自然弊大于利。

更为重要的是过分依赖于制度化管理会造成大学生活的单调与乏味使大学生活失去浪漫主义色。

更何况现实的大学校园深受社会人情关系的冲击往往使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执行的实践中大打折扣,最终陷于形式主义的桎梏。

为了迎合或无奈遵循形式主义的逻辑生活在大学里的教师或学生变得如同钟摆一般,每日里只顾按照各种规则摆来摆去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更谈不上大学精神的弘扬。

当前大学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等形式繁杂名目繁多很多规定都带有“专制”的色彩不仅束缚学生个性的培养,更是扼杀着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这些弊端无疑是现代大学精神重构的现实困境,要建构现代大学精神就必须打破这种“制度困境”。

(3)管理实践困境所谓管理实践困境,主要是指大学管理的高度行政化倾向。

大学管理的高度行政化倾向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弊端,也是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我国大学现行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经三十多年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政府大包大揽高等教育的人财物等一切权力形成了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体制,不仅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正向发展也干扰和阻碍了学术的活力和创造力更严重损害了大学独立自由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久而久之大学逐渐沦为行政机关的附庸和行政指令的执行者大学师生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和正当的竞争力,如此以来大学精神已无从谈起,诚如有些学者所言:“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中国大学成为政府控制下的事业性单位大学的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价值理性的缺乏侵蚀着大学精神的内核,大学逐渐失去其批判意识大学精神也就走向失落的晚秋”。

四、大学精神建设的策略[4]在高校这块大批高文化层次、高人文修养的人才聚集的土地上,大学精神更具有同源性和放射性,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良好的大学精神,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地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补充。

而且,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的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

因此,积极探究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建设的策略,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无疑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

(1)弘扬“三大主义”,正确把握大学精神建设的方向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形式,它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辐射引导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大学作为各种文化思潮的汇集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定要站稳脚跟,牢牢把握大学精神建设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