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加坡房地产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摘要:●新加坡的高住房自有率奇迹建国后短短30年,新加坡成功从第三世界跻身第一世界,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更以其高住房自有率成为全球典范,被公认为全世界解决住房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
人均住房面积从自治之初的不足6平提高至2015年的27.6平;套户比在1985年达到1后一直稳定在1以上;住房自有率在2001年达到历史高点93.1%,此后一直维持在90%左右。
新加坡还形成以组屋为主、私宅为辅的住房供给结构。
82%以上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中,仅有不到18%的高收入家庭和外国人住在开发商建设的私人住宅。
组屋类型多元,不仅有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组屋,还面向“夹心层”家庭提供设计更好、面积更大、配套更全的执行共管公寓和3-Gens公寓,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而价格不到私人住宅的1/3,组屋的房价收入比始终维持在5.5左右,私人住宅的房价收入比约为21,均远低于香港(47)、北京(44)和上海(44)等,居民购房压力较小。
见贤思齐,最好的学习就是模仿,是什么造就了新加坡高住房自有率的奇迹?●新加坡住房制度四大支柱(1)国有为主的土地制度新加坡国有土地占比近九成,政府在土地规划、出让、管理上拥有绝对话语权。
1966年颁布的《土地征收法》规定,政府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可强制征地,并限定赔偿款在较低水平,保障政府低价获取大量土地,国有土地占比从1960年的44%快速上升至2006年的87%。
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政府以招标和拍卖转让土地使用权(住宅99年)。
政府以低价转让土地给HDB,保障组屋建设量足价廉:一是保证组屋建设用地充足,由SLA征收并向HDB供应大量公共建设用地;二是HDB以远低于市价获取土地,组屋售价远低于私宅。
(2)公积金主导的住房金融制度住房金融体系以强制储蓄型的中央公积金为主、辅以商业贷款。
《中央公积金法》明确规定,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均需缴纳公积金,2017年覆盖率高达95.3%。
1968年开始用于购买组屋,1981年扩至私宅,中央公积金制度大幅提升新加坡人房屋购买力。
中央公积金:存贷分离、高存低贷、固定利率、封闭管理。
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收取、政府投资公司负责增值、HDB负责发放住房贷款,保证专款专用。
新加坡公积金缴存比例极高,2016年以来为37%(雇员20%,雇主17%),远高于德国、中国、巴西、智利等国家。
公积金存款利率高于同期商贷利率,贷款利率一般为公积金存款利率上浮0.1%,1993年来稳定在2.6%。
发挥两大关键作用:一是支持政府“建得起”组屋:中央公积金局为HDB提供间接资金支持;二是让居民“买得起”组屋:通过优惠贷款和补助形式支持居民买房。
(3)交易保有并重的税收制度新加坡房地产相关税种包括印花税、财产税和所得税,2017年前两项合计91.2亿新元,占总税收13.9%,占财政预算收入9.8%。
印花税征收范围广,税率累进:包括买家印花税、卖家印花税和额外印花税,税基为买卖合同价与市价中较高者,税率采取累进制,房屋价值越低、持有年限越长,税率越低;区分公民、永久居民、外国人和法人实体,对本国公民有税收优惠。
财产税按年值征收:征收对象包括房屋、土地及公寓;税基为资产年值,建筑物按可比物业出租一年的市场租金(除去家居、装修折旧及维护费用),土地按地块市场价值的5%;税率为超额累进制,且自住房屋远低于非自住住宅。
租售环节均需缴纳所得税:租赁环节由出租人缴纳,买卖环节只针对投资炒作的个人征收。
(4)组屋主导的住房供应体系目前约82%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仅18%住在开发商建设的私宅。
组屋可分为两种,一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组屋,二是面向收入超过组屋申请上限但又无力购买私宅的“夹心层”提供的改善型组屋。
私人住宅主要面向高收入公民及无法购买组屋的外国人,按照是否拥有土地所有权可分为有地私宅和非有地私宅。
新加坡住房自有率极高,2017年高达90.9%。
只有收入极低的公民和短暂旅居的外国人租房居住,占比不到10%。
启示(1)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政府可背负起对居民的住房责任:新加坡国土面积721.6平方公里,总人口仅561.2万,人口少的基本国情决定新加坡居民的住房负担远低于中美等人口大国;而新加坡经济实力稳居全球前列,政府有足够财力建立起以住房自有为导向的住房制度。
(2)构造“廉租房—廉价组屋—改善型组屋—私人住宅”的阶梯化供应体系。
以廉租房保障极低收入家庭,以廉价组屋面向中低收入群体,以改善型组屋支持夹心层购房,以私人住宅满足高收入群体及外国人,层层递进,满足多样化需求。
(3)供给端发力解决住房问题,辅以需求端调控。
新加坡人口较少,政府对住房市场拥有绝对控制权,往往从供给侧发力解决住房问题,通过不断调整住房供给去适用新的住房需求:“基本自住需求—实现产权自有—提升住房质量”;需求端主要是通过限售、差别化税率、严惩弄虚作假等方式抑制投机。
(4)始终保持政策连续稳定。
1966年颁布《土地征收法》,赋予政府低价征地权,为组屋大规模、低成本建设提供土地保障;1968年开始允许公积金购买组屋,1981年拓展至私宅,大幅提高居民购买力;1996年推出EC公寓、2005年推出DBSS公寓、2013年推出3-Gens公寓,从供给形式上不断满足住房消费升级的新需求。
新加坡始终保持住房政策的连续性,循序渐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住房目标。
风险提示:中国与新加坡经济文化差异影响适用性目录1导言 (9)2住房制度的四大支柱 (13)2.1 土地制度:国有为主,无土地财政 (13)2.1.1 强制征地、低价补偿,土地以国有为主 (13)2.1.2 低价转让、优先供给,保障组屋量足价廉 (15)2.1.3 政府与土地的关系:不依赖土地财政 (15)2.2 住房金融:中央公积金为主、商贷为辅 (19)2.2.1 中央公积金:强制储蓄、高存低贷、固定利率 (19)2.2.2 商业贷款:浮动利率、门槛更低 (23)2.2.3 储蓄率高,居民杠杆水平较低 (24)2.3 税收制度:重交易保有,抑制投机 (25)2.3.1 印花税:征收范围广、累进制税率 (26)2.3.2 财产税:按年值征收、对房价影响有限 (28)2.3.3 所得税:租售均缴纳、精准打击投机 (30)2.4 住宅供应制度:组屋为主、私宅为辅;自有为主、租赁为辅 (30)2.4.1 组屋:普通组屋保障刚需,EC公寓支持改善 (31)2.4.2 私人住宅:有地私宅面向高收入公民家庭,无地私宅支持永久居民及外国人 (37)2.4.3 租赁市场:占比不到10%,面向超低收入公民及旅居的外国人 (38)3从历史看未来:新加坡住房制度演变之四大阶段 (41)3.1 租赁主导时代(1959-1965) (41)3.1.1 时代背景:自治初期住房严重短缺 (41)3.1.2 制度演变:以租为主,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 (42)3.1.3 政策效果:供给大幅增加,“房荒”有所缓解 (42)3.2 住房自有时代(1966-1973) (43)3.2.1 时代背景:内忧外患中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 (43)3.2.2 制度演变:供需两端双管齐下,鼓励住房自有化 (44)3.2.3 政策效果:“房荒”基本解决,住房自有率大幅提升 (46)3.3 市场分层时代(1974-1990) (47)3.3.1 时代背景:中高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亟待满足 (47)3.3.2 制度演变:向夹心层供给组屋,同时发展私宅市场 (48)3.3.3 政策效果:多层次、阶梯式住房供应体系形成 (49)3.4 消费升级时代(1991-至今) (50)3.4.1 时代背景:人才集聚,资本输出,经济持续快增长 (50)3.4.2 制度演变:更注重提升组屋质量和价值 (52)3.4.3 政策效果:组屋质量大幅改进,市场机制趋于完善 (56)4新加坡政府为何如此关心居民住房问题? (57)4.1 种族多元、历史较短的移民文化使得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础 (57)4.2 城市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政府可负担起对居民的住房责任 (57)4.3 经济发展建国前靠转口贸易、建国后从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服务业” (58)4.3.1 房地产业在新加坡主要经济指标中占比较低 (58)4.3.2 新加坡支柱产业:建国前为转口贸易,建国后从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服务业”双支柱 (60)5新加坡住房制度的三大启示 (61)5.1 始终保持住房政策连续稳定 (61)5.2 构造阶梯化住房供给体系 (61)5.3 供给端发力解决住房问题,辅以需求端调控 (62)图表目录图表1:新加坡的建国史 (9)图表2:新加坡的五大行政区及26个新镇 (9)图表3:新加坡自治以来GDP年均增速高达9.8% (10)图表4:新加坡自治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年均7.4%的增长 (10)图表5: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加坡实现充分就业 (10)图表6:2017年典型国家人均GDP对比 (10)图表7: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列世界第三 (11)图表8:新加坡住房自有率位列世界第二 (11)图表9:新加坡套户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达1 (11)图表10:新加坡住房自有率从1995年起超90% (11)图表11: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房价仅上涨41.1% (11)图表12:新加坡房价收入比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 (11)图表13:新加坡住房制度的演变过程——由“量”到“质” (12)图表14:新加坡住房制度的四大支柱 (13)图表15:新加坡住房制度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13)图表16:新加坡国有土地占比高达87% (14)图表19:国有土地占比大幅提升至近90% (15)图表20:土地征收的法定日期补偿额普遍小于土地市值 (15)图表21:2017年新加坡政府总财政收入来源分布 (16)图表22:土地相关收入占政府收入比重国际比较 (16)图表23:新加坡土地出让金收入在政府总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至12% (17)图表24:新加坡2017年国有土地利用率高达82.4% (17)图表25:新加坡在大多数年份保证财政盈余(亿新元) (17)图表26:税收是新加坡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18)图表27:投资收益是新加坡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18)图表28:新加坡社会福利支出占比低,政府财政开支压力小 (19)图表31:中央公积金账户余额已高达GDP80.4% (20)图表32:2017年公积金覆盖率已高达95.3% (20)图表37:购买住房的公积金提取额(亿新元) (23)图表38:额外CPF补贴值随收入提高而递减 (23)图表39:CPF全流程保障新加坡公民“买得起”房 (23)图表40:1995-2017年住房抵押贷款来源分布 (24)图表41:15年期住房贷款基准利率持续走低 (24)图表42:HDB贷款和银行贷款比较 (24)图表43:新加坡居民杠杆水平处于发达国家较低水平 (25)图表44:新加坡住房税收体系的三大税种 (25)图表45:累进制买方印花税税率(2018年2月20日前) (26)图表46:累进制买方印花税率(2018年2月20日后) (26)图表47:累进制卖方印花税税率(原购买日在2010.2.20-2011.2.13之间) (26)图表48:累进制卖方印花税率(原购买日在2011.2.14之后) (26)图表50:租赁住房印花税 (27)图表51:印花税持续上升,2017年占税收总额7.2% (28)图表52:典型国家印花税对比 (28)图表53:自住型住宅适用七级累进税率 (29)图表54:非自住型住宅适用五级累进税率 (29)图表57:新加坡当前的住房供给形式:组屋为主、私宅为辅 (31)图表58:新加坡当前的住房产权结构:自有为主、租赁为辅 (31)图表59:新加坡组屋的三级布局 (33)图表60:HDB公寓覆盖超82%新加坡人群 (33)图表61:居住在大户型组屋的家庭数持续增加 (33)图表62:2017年居住在各类型组屋家庭数及占比 (33)图表63:新加坡改善型组屋的主要类型 (34)图表64:新加坡各类型组屋面积、数量及平面图 (35)图表65:组屋转售价格/申请者家庭年收入中位数 (36)图表66:组屋销售的三种模式 (36)图表67:BTO是当前组屋最主要的销售方式,2017年占比61.8% (37)图表68:私人住宅的两种类型及其申请条件对比 (38)图表69:新加坡私人住宅占比远低于组屋,2017年仅为27.3% (38)图表70:“公共租赁计划”的申请条件及租赁情况 (39)图表71:市场化组屋租赁的申请条件及基本情况 (40)图表72:私人住宅的租金远高于自由市场出租的组屋(蓝色为私人住宅,黄色为组屋) (41)图表74:HDB与SIT住房供应情况对比 (43)图表75:新加坡1960-2016年各住房建设五年计划期间租赁与购买需求占比变化 (43)图表76:1966-1973年间新加坡采取的改革措施 (44)图表77:1966-1973年新加坡GDP增长210.1% (44)图表78:1966-1973年新加坡出生率和失业率均明显下降 (44)图表79:1966-1973年与组屋建设颁布的相关法律 (45)图表80:第二阶段(1966-1973)住房制度演变过程 (46)图表81:1960-2015年间11个建屋五年计划供应组屋数量 (47)图表82:1974-1990年新加坡GDP年均增速高达11.2% (48)图表83:1974-1990年新加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达9.2% (48)图表84:1974-1990年新加坡失业率下降至1.7% (48)图表85:1970-1990年新加坡永久居民和外国人总数大幅增长112.0% (48)图表86:1980-2090年大户型组屋占比大幅增加 (49)图表87:“中低收入靠保障,高收入靠市场”的阶梯型住房体系形成 (50)图表88:1990-2017金融及相关产业年均增速高达12.6% (51)图表89:1990-2017年信息通讯产值年均增速高达8.7% (51)图表90:90年代新加坡经济持续高增长 (51)图表91:1990-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 (51)图表92:2017年新加坡外国公民占比高达29.3% (52)图表93:1997-2017年财政收入水平 (52)图表94:新加坡组屋的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 (53)图表95:20世纪末至今启动的多次组屋升级更新计划 (54)图表96:新加坡2006-2017年组屋更新投入 (55)图表97:额外公积金购房津贴计划调整 (55)图表98:新加坡转售、转租市场发展历程 (56)图表99:1990年以后大户型组屋数量大幅增加 (56)图表100:单套组屋面积大幅增加 (56)图表101: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多种族社会 (57)图表102:政府严控组屋中各种族比例 (57)图表103:新加坡以住房自有为导向、以法律为基石、四大支柱鼎立的住房制度 (58)图表104:新加坡房地产相关产业在GDP中占比处于低位 (59)图表108:国有土地出让面积与房价走势 (62)图表109:不同转售/转租情况下最短持有期限 (63)1导言1819年1月28日,莱佛士爵士登陆新加坡,并于1824年和当时占据新加坡的荷兰人签订了《英荷协定》,自此开始了英国对新加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