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一、阳明腑实许叔微医案: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

伤寒五六日矣。

镇无医,抵郡召予。

予诊视之:脉洪大而长,大便不通,身热无汗,此阳明证也,须下。

病家日: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

予日:热邪毒气并留于阳明,况阳明经络多血少气,不问老壮,当下,不尔,别请医占。

主病者日:审可下,一听所治。

予以大承气汤。

半日,殊未知。

诊其病,察其证,宛然在。

予日:药曾尽否?主者日:恐气弱不禁,但服其半耳。

予日:再作一服,亲视饮之。

不半时间,索溺器,先下燥粪十数枚,次溏泄一行,秽不可近,未离已中汗矣,滠然周身。

一时顷,汗止身凉,诸苦遂除。

次日予自镇归,病人索补剂≯予日:服大承气汤得差,不宜服补剂,补则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

故予治此疾,终身止大承气,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

按语:老壮者,形气也;寒热者,病邪也。

脏有热毒,虽衰年亦可下;脏有寒邪,虽壮年亦可温,要之与病相当耳。

失此,是致速毙也。

二、燥屎内结曹颖甫医案: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惟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

余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

不速治,病不可为矣。

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

大黄1 2克,枳实9克,川朴3克,芒硝9克。

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

竟一剂而愈。

按语:壮热便闭而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乃热邪伏里,灼竭津液之征。

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瞳神为肾所主,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今燥热亢盛,真阴欲竭,当此之时,病势危急,迟则莫救,故用急下存阴之法,大承气汤主之。

三、阳明悍热黎庇留医案:黄某某,15岁。

四日患发热,口渴,咳嗽,大便三四日一行,十余日不愈,始延余诊。

以大柴胡汤退热止咳,五月四日热退尽,可食饭,惟青菜而已。

六日晚,因食过饱,夜半突然腹痛甚,手足躁扰,循衣摸床,肆咬衣物,越日午刻延诊。

诊时手足躁扰,惕而不安,双目紧闭,开而视之,但见白睛,黑睛全无,其母骇甚,惊问何故?余日:“此阳明悍热也,傈悍滑疾之气上走空窍,目系为其上牵而黑睛为之抽搐,故只见白睛也。

”其母曰:“可治否乎?”余曰:“急下则可医,如救焚之救,稍缓则无及也。

”即立大承气汤一剂,嘱其速煎速服,务必大下乃有生机。

其母畏惧,留余座医。

三时服药,四时未下,再与大承气汤一剂,五时依然未动,再照此方加重其量,七时许,腹中雷鸣,转矢气,知为欲下之势,当乘机直鼓而下,惟大承气汤已服数剂,始欲下而未下,遂嘱其将全数药渣煮,半敷脐上,半熏谷道。

不及二十分钟即下泥浆状黑粪一大盆。

一般大承气所下为水,此连服数剂而仅下泥浆,其悍热之凶险可知。

下后,手足安静,宁睡一宵。

次早诊之,人事虽醒,两目依然白睛。

悍热已退,大势安定,毋庸再下。

但热极伤阴,燥极伤络,阴伤无以荣筋,故目系急而睛未下耳,当清热养阴为要。

遂拟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竹茹,或黄连阿胶汤,或芍药甘草汤加竹茹、丝瓜络,交替煎服,十五日黑睛仅露一线,十六、七日再露一半。

十八日晨,黑睛全露,并能盼顾自如,再调理数日而愈。

按语:(录自《经方临证集要》)本案属阳阴热极危侯。

由于实热内结、气机痹阻则腹痛甚;热极神迷则手足躁扰,惕而不安;邪热牵引目系则黑睛上吊。

医者诊为阳明悍热,曾三投大承气汤,并且在燥屎欲下未下之时,灵活地将药渣半敷脐上,半熏谷道,因势利导而收全功。

此案医者匠心独运,临危取胜,可为后学效法。

四、多食多便周凤悟医案:赵某某,女,32岁。

因病住铁路医院内科病房前后达一年之久,先是内服西药,后又经该院中医科会诊,服中药十数剂,仅睡眠稍有好转,其他诸证均乏效验,于1963年3月出院。

出院时经内科确诊为“神衰、肝炎、内分泌失调、胃神经官能症(似柯兴氏综合征)。

4月6日迎余诊治:症见多食多便,每日进餐十余次,甚至口不离食,不吃则心慌无主,日食量达3斤半许……且食后即感腹隐痛而里急,每天入厕亦达十余次之多,所便量少,再便辄晕厥,少时自苏,故入厕必须有人扶持。

面胖如圆月,色现晦滞,腹大似鼓,肢体丰硕,体重大增,经常心悸失寐,胸闷腹胀而气短,右胁疼痛,头目眩晕,只能多卧少坐,无力下榻活动。

脉见右缓、左沉涩,舌苔中黄厚而燥。

生大黄9克,姜川朴4.5克,炒枳实4.5克,元明粉3克,生甘草6克,水煎频服。

上方连进4剂,每天大便8至1O数次。

续服4剂,大便逐渐减为3次,均系软便挟有脓污胶质,食量次数均减少,惟便时排泄迟钝,约半小时方可。

守方进药至4月17日,大便下一块状物,长可达尺,色黑如酱(医者未查系何物),觉腹内轻舒,但多食一症,去而不彻。

按语:察脉证以推病机,系胃强脾弱之证。

胃强则消谷,脾虚而不化,故致多食而多便。

治重在治胃强,肠胃无热,则脾气自转,拟大承气汤调治,他证当为后图。

五、蛔虫性肠梗阻何语金医案:胡某某,男,1O岁,1979年8月13日诊。

5天前患儿因脐周阵发性疼痛伴吐蛔,在校医务室服“宝塔糖”1O个,第二天早晨感腹部呈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急送某卫生院就诊。

该院以“肠蛔虫”病给予肌注“654--25’’毫克、非那根25毫克及补液、消炎药治疗,4天来,病情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遂请余诊治.证见:急性重病容,发热,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手足抖动,几天未进食,水入即吐,口渴,下痢稀水,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脉滑数。

证属阳明腑实,予大承气汤急下之。

药用:枳实1O克,厚朴6克,生大黄12克,芒硝l5克。

以朴、枳先煎.大黄后下·芒硝兑药水冲服,1日l剂。

服1剂后,患儿即解出少量硬大便,并下死蛔虫数十条,腹胀痛有所减轻,继进1剂。

8月1 5日复诊:腹痛消失,稍感脘腹胀满,大便日4行,并又下死蛔虫数十条,发热烦躁已除,能进食少量稀饭,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此脾胃气虚,给柴芍六君子汤治之,并配合西药补液、消炎治疗,5天后痊愈。

按语:患儿因服驱虫药后,蛔虫与肠中糟粕集结,聚积发热而形成腑实证。

下利稀水,乃热结旁流也,故用大承气汤以“引而竭之"。

六、狂证(精神分裂证)老中医医案:何某某,女,19岁。

发狂两月,语无伦次,近十天病情加重,四天不语,来院求治。

余诊:不进饮食,性情急躁,两目怒视,狂乱无知,不避亲疏,弃衣欲走,叫喊不已,大便秘结,脉象浮滑洪紧,舌苔黄糙。

证系怒伤肝脾,聚液成痰,痰气郁结于包络而发狂。

法当降气以泻阳明实热,以大承气汤加味治之:芒硝9克,大黄12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当归15克。

服1剂,即便数次,浊去清升,较为安静。

连服3剂,病情大减,神志较清,语言正常。

上方加甘草6克,又服1剂,神识清楚,语言正常。

按语:本案发狂,见便闭、苔黄燥、脉洪滑,及腑实内结、浊热上攻所致,故与大承气汤泻下腑实则愈。

七、热厥李士材医案:一人伤寒,八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咸谓阴证。

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

欲与大承气汤.病家惶惧不敢进。

李日:君郡能辨是证者,惟施笠泽耳,延诊之,若合符节遂下之。

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

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垂厥之证耶。

按语:本案乃里有燥实的热厥证,四肢俱冷,六脉皆无,可见邪遏之甚,阳不得外达也。

“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

其辨证的着眼点在于足部趺阳脉大而有力,及腹诊触痛,乃断为热厥无疑。

此等真热假寒之证,非大承气之峻下而莫救。

八、关格(肠梗阻)张仁宇医案:张某,男,57岁。

因急腹痛四日,于l959年5月6日求治。

无热,初起呕吐频频,均为胃内容物。

现仅见干呕,渴欲饮水.饮后而吐·因此病人畏惧饮水。

大便已三日不解,小便一日内点滴全无。

精神萎顿·唇干舌绛,被黄燥苔,口喷臭气,上腹部膨胀如鼓,腹硬拒按,脐下有一黄瓜状物,压痛明显。

听诊:隆起处时有金属音及水过气声发生,发生时剧烈绞痛,呼号甚惨。

面色苍白,头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弦紧数。

诊为“肠梗阻’’,《外台秘要》列为“关格,嘱住院开刀。

因病人家境困难,年老病重,无法开刀,为处一方:生军15克,芒硝15克(冲服),厚朴9克,枳实9克,蒌仁30克(细捣),法半夏9克。

煎药两碗。

服第一碗,本未呕·因饮水作呛,呕出大半。

又缓服第二碗,病人感腹部大痛。

听诊得水过气声如潮,其后疼痛逐渐消失。

后下硬粪块,然后稀便,腹部大舒松。

夜半,病人饥饿索食,喝稀粥一碗入睡,后调理而愈。

按语,本案二便俱备,类似中医之“关格’’证。

脉证所见,乃燥屎内结,故予大承气汤一剂通导而愈。

九、急黄发斑(肝昏迷前期)夏发镛医案:曹某某,女,1O岁。

因身黄、目黄、尿黄,伴呕吐、乏力6天,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于1989年11月1O日入院。

B型超声:肝脏大小正常,肝实质炎性损害,重度胆囊炎。

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110单位,麝浊17单位,锌浊15单位,麝絮(卅),凡登白直接立即,谷丙转氨酶181单位。

中医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法,用茵陈四苓散加减。

西医以护肝、补能等处理,黄疸愈深,精神愈差,第三天出现神志模糊,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烦躁谵语,不饮不食,渐至神志不清,狂躁不安,拟诊为“急重肝”、“肝昏迷前期"。

中医诊断为“急黄”,仍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

清洁洗肠,每日二次,均无大便。

其舌苔黄燥,脉数有力,腹部虽无胀满,但隐隐约约有碍手之物,且患儿父母诉其已七日未大便,故辨证为阳明实热、燥屎内结。

即投大承气汤一剂。

5小时后间断解出如桃核大燥屎六枚,坚硬如石,次日神志清楚,言语正常,并欲饮食,黄疸亦渐渐消退。

按语:腑热浊毒,壅滞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致急黄;上扰神明而致神昏发狂。

《伤寒论))212条:“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但发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故与大承气汤原方,通其腑而黄自去,彻其热而神自清。

十、遗尿秦亮医案:患儿,女,8岁4个月,于1987年8月2日初诊。

二年来睡中遗尿,一夜三四次,甚则五六次,每因腹胀便秘而遗尿加重,曾服缩泉丸及桑螵蛸散数十帖,治疗罔效。

平素小便臊臭,色黄量少,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面赤唇红,舌苔薄黄,脉滑数。

证属里热炽盛,大肠腑气失畅,肺气失宣,以致膀胱气化失职。

拟方通腑缩泉,大承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厚朴1O克,枳实1O克,生大黄8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桑螵蛸1O克,益智仁1O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一帖,大便畅通,解稀大便五六次,小便气味明显改善,色亦转清,当天夜间遗尿减至二次,原方继进一帖,遗尿已止。

转投益气养阴剂,以善其后,随访半年,遗尿未作。

按语: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与大肠相表里。

本案遗尿由于膀胱气化失司,气化失司由于肺通调水道失职,通调水道失职由于肺气宣降失常,宣降失常由于腑气不通,腑气不通由于大肠燥热结聚,层层相因,屈曲成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