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女,2.5岁,因间断发热2.5月入院查体:T38.5℃,皮肤无出血点,淋巴结无肿,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及剑下均5cm,质中等,脾平脐,质中等,血常规:WB C2.2×10 9 /L,LY53.5%,GR39.4%,RBC3.45×10 12/L,Hb81g/L,PLT84×10 9 /L,肝功:AST148U/L,GGT52U/L,LDH1188U/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0.78: 1,粒系各阶段比例偏低,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显著,占48%,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形态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稍低,单核细胞略高,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片中出现较吞噬细胞,多吞噬血小板,少吞噬红细胞,尤以片尾为多,噬血占3.31%,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保肝、激素及对症处理,5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例2,男,11岁,因反复发热2个月、黄疸、腹水15天,下肢水肿4天入院。
查体: 39.8℃,皮肤轻度黄疸,可见少许瘀斑,眼睑及下肢水肿,左颈及腹股沟各淋巴结,约1 cm×1.5cm,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8cm,剑下5cm,质中等,脾肋下4cm,叩诊移动性浊音(+),血常规:WBC5.2×10 9 /L,LY53.5%,GR4.1%,RBC3.82×1012 /L,Hb96g/L,PLT77×10 9 /L,肝功:ALT272U/L,AST587U/L,GGT69U/L,LDH1033U/ L,TBIL8.83mg/dl,DBIL7.15mg/dl,凝血试验:APTT88.7s,APTT-R2.98,PT17.8s,F bg165.4g/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1.43:1,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稍高,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中心淡染区扩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形态正常,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片尾吞噬细胞及组织细胞易见,可见吞噬现象,给予保肝、防感染及激素治疗7天,自动出院。
例3,9岁,反复发热1个月余入院。
查体:38.5℃,颈及腹股沟可触及黄豆大小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10cm,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4.3×10 9 /L,LY45%,GR49%,RBC3.15×10 12/L,Hb84g/L,PLT288×10 9 /L,肝功:ALT20U/L,LDH4 93U/L,凝血试验:PT1688.7s,APTT66.7s,Fbg98.2g/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6.53:1,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中红细胞比例稍减低,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形态正常,可见吞噬血细胞现象,给予保肝、防感染及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2 讨论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于1979年首先报道,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目诊断标准为[1]:(1)发热超过1周,Tmax>38.5℃。
(2)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以上细胞系,骨髓增生减低或增生异常)。
(3)肝功异常。
(4)噬血组织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或(和)累及骨髓、淋巴结、肝脾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表现。
治疗主要为类固醇疗法、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球蛋白、保肝、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有报道可加环孢菌素A和联合用G-CSF治疗[2]。
HS的出现往往标志着疾病恶化,主要死亡原因为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疾病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是一组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综合征,包括了良性、恶性、家族性及获得性的噬血细胞的全身增殖性疾病,其发生多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多发性神经根炎。
殖性疾病,其发生多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本病在临床上难以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其鉴别要点如下。
1.本病为反应性,发病多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进展缓慢,大多数病例无进行性衰竭,病情在数周内可以缓解。
3.发病有诱因,约 50%可找到原发病。
4.贫血及出血较恶性组织细胞病轻。
5.肝、肾衰竭均少见。
6.NAP 活性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则相反。
可合并脑炎、多发性神经根炎。
预后:预后良好,多可恢复,严重者可以致死,病死率可达 30%~40%。
预防:1.病毒感染患者常见,需慎用免疫抑制剂。
2.如细菌感染可根治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
目前流行病行病学尚无资料。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
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本综合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或家族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后者可由感染及肿瘤所致。
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 syndrome,MAHS)。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儿童原发性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万。
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
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率约为45%。
[编辑本段]病因和发病机制HPS可以看作细胞因子病(cytokine disease),或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
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Th1和Tc)和单核吞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单核因子〔巨噬细胞增生的诱导因子(PIF)〕激活巨噬细胞。
恶性细胞亦可直接刺激组织细胞,或由肿瘤细胞产生释放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诱发临床综合征,称之为副新生物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
高细胞因子血症作为血细胞减少和器官衰竭的中间机制。
CD+4T细胞分泌诱导巨噬细胞增生的因子(PIF)为HPS的始动因素。
IFNγ和TNF-α引起骨髓造血抑制,IFN-γ、TNFα和IL-1导致发热、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及凝血障碍。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过度增高结合IL-2可作为抑制正常免疫反应的“阻断因子”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状态。
目前认为HPS患者血细胞减少有多种因素参与:①噬血细胞增多,加速血细胞的破坏;②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细胞增殖的抑制性物质,骨髓内粒系和红系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进行性减少,归因于抑制性单核因子和淋巴因子的产生,诸如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以及造血生长抑制因子的产生。
HPS的发病机制:①存在免疫调节障碍或免疫失衡;②淋巴和单核因子持续产生,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活化巨噬细胞,尤其如γ-干扰素不仅能抑制造血,而且亦能活化巨噬细胞,淋巴因子GM-CSF亦激活巨噬细胞;③遗传因素影响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方式,如家族性噬红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和X联淋巴增殖综合征的儿童可发生类似的血液学异常;④存在单克隆性T细胞增殖,在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HS)的患者采用PCR法检测10/11例呈TCR γ链重排,亦有报道TCR β基因的单克隆性重排,显示EB病毒感染T 细胞引起单克隆增殖的可能,或许是末梢T细胞“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
EBV-AHS患者EBV整合入宿主T细胞染色体基因组造成单克隆T 细胞增生(从良性到新生物前期或明显的恶性增殖)伴异常的T细胞。
为何异常的T细胞反应导致组织巨噬细胞的吞噬行为改变,可能由T细胞过度分泌的淋巴因子所介导。
噬血细胞综合征按其病因,除儿童期发病的家族性HPS(FHL)之外,可分为原发性(原因不明)或继发性,继发性HPS常见病因为感染、药物、红斑狼疮、实体瘤和血液系肿瘤及免疫缺陷等,故一旦HPS诊断确定,应严格探究潜在疾患。
感染相关的HPS(IAHS)中多见病毒(尤其是EB病毒)和细菌感染,血液肿瘤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已报道可引起HPS 的恶性淋巴瘤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型淋巴瘤,成人鼻T细胞淋巴瘤,大细胞性淋巴瘤(T-和B-细胞型),Ki-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和进展性NK细胞白血病。
潜在性疾患有:感染①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水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副流感病毒Ⅲ等);②细菌(伤寒杆菌、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链球菌、肺炎球菌);③支原体;④真菌(念珠菌、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⑤立克次体(恙虫病、Q热等);⑥原虫(利什曼原虫、疟原虫);新生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T或B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毛细胞白血病、转移性癌肿、胃癌、恶性畸胎瘤等。
免疫介导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脂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病、炎性肠病等。
免疫缺陷状态免疫抑制剂和(或)细胞毒药物治疗、脾切除、艾滋病、X-联淋巴增生综合征。
其他坏死性淋巴结炎、成人Still病、慢性肾衰、肾移植后、饮酒过量等。
[编辑本段]病理骨髓涂片中出现体积较大的噬血组织细胞,吞噬物为形态完整的白细胞,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亦可为不完整的细胞及细胞碎片等,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及积分正常或增高。
吞噬性组织细胞增多累及骨髓、淋巴结窦状隙和髓索、脾红髓、肝血窦和门脉区,偶可浸润其他器官,如肺、心、肾上腺、中枢神经系统、肾、子宫和胃。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年龄一般早期发病,70%发生于1岁以内,甚至可在生前发病,出生时即有临床表现。
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但也有迟至8岁发病者。
成年发病亦不能排除家族性HPS。
在同一家族中,其发病年龄相似。
症状体征,症状多样,早期多为发热、肝、脾肿大,有的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神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