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维特根斯坦读书报告
——语言游戏说与反私人语言论证
张宽前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转变,不但可以看成是其个人哲学走向的重大事件,也是其所在哲学时代的走向变化的一个缩影:抛弃理性的逻辑构造,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一、转变
后期哲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方向上的转变,主要在于其对前期以《逻辑哲学导论》为蓝本所构成的哲学观存在着多方面的批判。
这些批判集中体现为:他抛弃了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命题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的静态的结构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这些批判不但可以看成是针对前期哲学的,更是针对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
1、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
2、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根源
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
3、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的实在的同构关系和关于命题及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整个看法;
4、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的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
5、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了哲学的人物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
则的研究,自习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通用法,并根据他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当然,后期和前期的哲学研究也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关心的主题都是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
2、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
3、对待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也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作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的办
法不是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达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
4、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
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二、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说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实际中的使用,而语言的运用也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
维特根斯坦对这一理论的论证是从对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的批判开始的。
从其文本描述,我们可以将语言游戏概括为:
1、原因是一种活动,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
2、符号、词和语句有着无数种的不同的用途;
3、使用词和语言并不是为一个唯一的目的服务的;
4、语言游戏要产生规则,但遵守规则会产生悖论;
并且,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
2、它不须要用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
以反思;
3、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
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
为了突出语言游戏的反本质主义立场,维特根斯坦采用了‚家族相似‛这一概念。
维特根斯坦强调家族相似和语言游戏一样不可定义,只能举例说明。
在家族相似中:
1、一个家族成员和另一个家族成员总有相似之处;
2、一个家族中两个成员的相似之处,不一定就是与第三个成员的相似之处;
3、在每一个家族中,有相互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之网,家族成员有时大部分相似,有时小部分相似,
但不存在一个相似之处是所有家族成员所共有的。
‚没有什么行为的规则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这就是所谓遵守规则的悖论,也就是说,语言游戏必须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进行,而规则又无法脱离语言游戏而存在。
这就产生了一个类似于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理论上的悖论是由于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去。
三、反私人语言论证
‚人们不可能‘私人的’遵守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就会同遵守规则是一回事了。
‛维特根斯坦由此认为语言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必须是一种公共性的可理解的活动。
私人语言的‚个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
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
‛既然这种语言根本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不是语言。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和步骤;;
1、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及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其有所了解。
但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
他人的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
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语所涉及的心里内容。
2、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
3、肯定私人语言的存在以肯定私人存在为前提,而维特根斯坦根本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
4、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盖火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
有这些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的是私人的感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无法从中得到针对任何
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
当然,也有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犯下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反私人语言论证有个前提,即论证必须发生在公共语言中。
我们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游戏)只是一个偶然的事实(我们对母语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独自进行的),但这一偶然事实却在根本上左右了论证。
既然私人语言不可能在公共语言游戏中表达,又为什么要在公共语言中来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呢?最好的私人语言论者是一个禅宗的和尚,这个和尚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