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夜书怀》课件

《旅夜书怀》课件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 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 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 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 《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 “喜悦”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 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 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 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 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 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 中来?





诗歌内容分析
1、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
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大江。
(近景)
(远景)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 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舟”给人什么感觉?
细草、微风——渺小;独舟——孤单、渺小, 听凭大自然摆布。小舟的命运就是诗人命运 的写照——伶仃孤苦、颠沛流离的凄怆。 首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内心的凄苦
6、“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比喻。作者用悲愤的心情描写了空阔天地 间,孤影飘零,无一处可为归宿的沙鸥,比喻 老病一身,一生都在江湖中飘泊,无处寄身的 自身。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 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 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 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 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 明,比喻贴切。
旅夜书怀
杜 甫


1、这是一首Βιβλιοθήκη 么类型题材的诗?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 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
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
谓“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 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 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 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情感
表现手法
手法
A、寓情于景 ,以“乐”景衬哀情 B、设问 C、比喻, D、直抒胸臆
3、常见意象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 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 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 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 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颔联有什么作用?
运用反衬的手法,用雄浑、阔大的意境, 反衬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
你能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诗的含义和所寓的情感吗?
杜甫一生确以文章著名,却不想仅靠文章 著名,很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面对现实又 无可奈何。他为自己以文章声望了此终生而可 惜,因而,他借诗向世人表明:有谁知道我的 志向并不在文章上面呢? 杜甫在成都幕府时确 年老多病,但杜甫不服老也不辞病,他不能忍 受人们以“老”“病”为由排斥轻贱他。表面 上说“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老病而休吧!”言 外之意是:排斥我,使我辞官而去的那些人, 心里是明白我辞官的真正原因的。这一联抒发 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二联的景色有何特点?给我们什么感觉?
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 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雄浑、阔大。 •这种境界与上下文是否不一致?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 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 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 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
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 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 人怨》。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13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杜陵:作者的故乡。
旅夜书怀

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 抒写自己的情怀。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 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 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 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 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 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 了他的这种心情。
联系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联描写宏阔、宁静的江边夜境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第二联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大气非凡。 因为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多病漂泊的凄苦情 景的,因而诗中的辽阔平原,浩荡大江,灿 烂星月,表明天地之大,自己的归宿所在, 尚不可知。联系尾联,可见第二联如此写景, 是为了反衬作者多病孤苦的形象和凄苦难受 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