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深部真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未能肯 定抗体有抗真菌作用。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采集合适标本 浅部感染取病变部位鳞屑、毛发或甲屑,深部感染取 病变部位分泌物以及痰液、血液、脑脊液及排泄物等。

注意事项 ▲标本量充足:血液、脑脊液≥5mL,胸水≥20mL。 ▲采集的标本应在2小时内送检。 ▲尿液和粪便标本需用漂白粉预处理。

▲荚膜:如新生隐球菌荚膜对于该菌感染极为重要, 无荚膜隐球菌不致病 。 ▲抗吞噬因子:如白假丝酵母菌C3b和iC3b可竞争性 阻断补体调理作用,使该菌免于被吞噬细胞吞噬。 ▲侵袭性酶:如皮肤癣菌角蛋白酶以及白假丝酵母菌 胞外水解酶、脂酶和蛋白酶。
真菌致病机制:毒素

烟曲霉菌产生的烟曲霉素可直接引起组织或细胞损伤。 一些真菌毒素可引起真菌中毒症。 黄曲霉毒素(AFT)可诱发肝癌,杂色曲霉菌素、赭曲 霉菌毒素、展青霉菌素、串珠镰刀菌毒素等也有一定的 诱发肿瘤作用。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浅部真菌病预防:预防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若发病应及 时彻底治疗,避免继发感染或互相传染;

深部真菌病预防:去除各种发病诱因(如注意食品卫生)、 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
局部用药:复方硫酸铜、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灰黄 霉素、特比萘芬等药水或药膏。 全身用药:口服为主,目前主要使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等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具有抗真菌谱广、抗真菌 作用强、疗效好和毒副作用低等优点。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显色鉴别培养
近年使用的新方法,其原理为不同真菌分解不同底物 而使其菌落显示不同的颜色,具有快速和准确等优点,目 前已用于假丝酵母菌的检测。

PCR:快速、敏感、特异,但不能获得菌株。 血清学检查 仅用于深部感染真菌病,如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 检测内脏真菌病的沉淀素、ELISA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特 异性真菌抗体、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组织中真菌等。
白假丝酵 母菌感染 引起的鹅 口疮
真菌感染类型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接触非致病性真菌及其代谢产物 所致。例如,链格孢菌、曲霉菌、青霉菌等可引起人荨麻 疹、变应性皮炎、哮喘等超敏反应。
荨 麻 疹
变 应 性 皮 炎
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摄入了产毒素真菌或其产生 的毒素,无传染性和流行性,常见于食入受潮霉变食品后 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医学真菌学 Medical Mycology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 录
真菌感染类型 真菌致病机制 抗真菌免疫机制
1 2 3 4 5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真菌感染类型

致病性真菌感染:外源 性感染,引起皮肤、黏 膜、毛发、指(趾)甲、 皮下组织及全身性真菌 感染。
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 等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IRF3
AP-1
NF-κB
Inflammatory effects
Chemotactic effects
抗真菌免疫机制:固有免疫

皮肤粘膜屏障作用: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杀真菌
作用。例如,儿童皮脂腺发育不够完善,故易患头癣。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可拮抗外源性致病性真菌定植。 吞噬作用:真菌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 但吞噬的真菌孢子不易杀灭。


本章要点

真菌感染性疾病种类及其感染或致病特点。 常见病原性真菌毒力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 抗真菌免疫机制及其特点 。
真菌致病机制:炎症性损伤
PAMP PAMP
TLRs
பைடு நூலகம்TLRs

真菌甘露聚糖、酵母 聚糖、孢子、菌丝等
TRIF
MyD88
TRAF3 IKKε TBK1 IRF3 RIP MAP3Ks
IRAK4 IRAK1 TRAF6 α IKK β
诱导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等产生促炎细 胞因子并引起组织炎 症性损伤。
▲ ④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直接镜检 ▲指(趾)甲、皮屑或粘稠液体先用10% KOH微加热处 理,使其稀薄、软化和透明。 ▲深部感染的分泌物、血液、脑脊液标本离心取沉淀物革 兰染色镜检。 常规分离培养与鉴定 ▲分离培养:皮肤、毛发先经70%乙醇浸泡2~3分钟杀死 杂菌,然后划线或点植接种于含抗生素和放线菌酮的沙堡培 养基。血液标本需先增菌后再分离,脑脊液离心取沉淀物分 离培养(丝状真菌25℃,酵母菌37 ℃ )。 ▲培养物与鉴定:菌体、菌落、菌丝、孢子等。 丝状真菌常用小琼脂块培养后乳酸酚棉兰染色镜检。
真菌感染类型

真菌毒素与肿瘤:某些真菌毒素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 以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最常见,可引起肝癌、肾 腺瘤、胃和结肠的腺癌。
玉米和花生黄曲霉变
真菌致病机制:侵袭力

黏附因子: 黏附是病原微生物致病的第一步。例如,白 假丝酵母菌细胞壁中甘露聚糖或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物 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粘附于细胞表面。 侵袭因子:对抗宿主抗感染免疫力、有助于细菌在宿主体 内生存并进一步生长繁殖和扩散的产物。

固有免疫分子: 防御素(defensin)对真菌有较强的杀伤作
用,IFN-γ 和TNF等细胞因子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抗真菌免疫机制:适应性免疫

引起皮肤、毛发、指(趾)甲病变的浅部感染真菌未与机 体免疫系统接触,一般不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深部感染病真菌侵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适应 性免疫应答。抗真菌特异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但同时 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 ▲Th1细胞能产生IFN-γ、IL-2等细胞因子,可激活巨 噬细胞,增强其对真菌的吞噬及杀灭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