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4类病毒的繁殖方式
(3)病毒与实践
基本要求:
(1)掌握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2)䎌握4类病毒的繁殖方式
(3)理解亚病毒的概念及其构造
(4)了解病毒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教学难点:掌握4类病毒的繁殖方式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基本内容:
(1)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基本要求:
(1)掌握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掌握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重点:
(1)掌握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
(2)掌握放线菌的构造
教学难点:掌握放线菌的构造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4.学时
学时为16
5.主要仪器设备
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血球计数板、三角瓶、试管、1ml吸管、平皿、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紫外线诱变箱,接种环
6.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注重考察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清楚实验报告的目的、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以及对各个实验思考题的回答等各项内容。
(3)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4)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发酵生产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理解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3)了解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4)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在发酵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异养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的作用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4.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建议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微生物学(第二版).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一版).程丽娟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年
参考书目:
(6)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纯培养和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基本内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4)基因工程
(5)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基本要求:
检测实验5中所接真菌与真菌、放线菌与细菌、细菌与真菌之间的拮抗作用
2
验证
1
必做
7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影响
检测HgCl2、AgNO3、CuSO4和石炭酸4种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杀菌效能
2
验证
1
必做
修订人:吴方丽
审核人:张秀云
2008年9月22日
(2)考试成绩占85%,形式有:闭卷考试
9.课外自学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Internet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1)微生物学的特点与研究对象
(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4)未来微生物的发展展望
基本要求: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基本内容: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2)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9种关系
(3)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课程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时数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习题
讨论
小计
第一章绪论
1
1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4
4
8
第三章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4
4
8
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
2
2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2
4
6
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4
2
6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4
4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及其特点
(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发展史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蓝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9种关系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基本内容:
(1)传染
(2)非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5)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1)掌握传染的定义、决定传染结局的3大因素以及传染的3种结局
(2)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4个方面
基本内Hale Waihona Puke :(1)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
(2)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3)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5)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6)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
(2)掌握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5)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1)微生物学(第二版).黄秀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微生物学(第五版).李阜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3)Microbiology(5th edition).Lansing, M. editor in chief. McGraw-Hill.2002
(4)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10th edition). Michael, T. editor in chief. Prentice-Hall.2003
2
2
4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1
1
总计
24
16
40
说明:
修订人:吴方丽
审核人:张秀云
2008年9月22日
《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39
英文名称:EngineeringMicrobiology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课程内实验
2.适应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
3.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3)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4)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通用分类单元
(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3)了解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4)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的通用分类单元
教学难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40学时,其中讲课24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1)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基因突变的原理及其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3)掌握基因重组的原理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4)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及其应用
(5)了解菌种的衰退的原理及其菌种复壮和保藏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基因突变的原理及其在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基因重组的原理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2)考核方式:
a.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实验报告成绩
b.实验课成绩评定:实验报告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
二、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
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分配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实验
要求
1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以staphylococcus aureus,E.coli作革兰氏染色
2
验证
1
必做
2
放线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3)掌握特异性免疫的3个层次
(4)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应用
(5)了解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传染的定义、决定传染结局的3大因素以及传染的3种结局
教学难点:
(1)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4个方面
(2)掌握特异性免疫的3个层次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基本内容:
(1)通用分类单元
(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4)培养基
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和营养类型
(2)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3)了解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类型
教学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教学难点: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
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基本内容: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7.教学方法与手段
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过程引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