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化媒体下的新媒体发展趋势

社会化媒体下的新媒体发展趋势


问题讨论:你认为社会化媒体从哪些方面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 有些社会化媒体致力于将人们的线下关系或者说现实关系、移植到网络中来。而有些社会化媒体
则是试图划清两者的界限。因为线下关系往往有更多的约束性,而线上关系相对自由。
• 强关系与弱关系 • 强关系(联系频繁的关系) • 弱关系(联系不够频繁的关系) • 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
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 1. 新基建带动数字经济迎来全面提速提质阶段; • 2. 网络安全建设注重严管严控与开放创新并举; • 3. 直播和短视频仍处于黄金发展赛道; • 4. “5G+”加速产业互联网变局; • 5. 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超级App生态; • 6. 互联网出海面临新阶段发展机遇和挑战; • 7. 微传播价值与媒体融合价值回归本质; • 8.“耳朵经济”迸发市场发展活力; • 9. 网络文化呈“破圈化”发展趋势; • 10.数字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
问题讨论 互联网驱动下的传播
• 这样一种打破互联网原有法则的“反连接”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是更 好的,还是更糟的传播?
• “人类既是技术元素的主宰者,也是它的奴隶,我们的命运将是保持这种 令人不快的双重角色。
• 今天,在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 整个传媒生态将迎来新一轮重构,原有边界正在逐步消解,一个极大扩张 的传媒业新版图将在新的角逐中形成。
大众传播
分众传播使信息发布费用≈0
新媒体惊呼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E.g. ‘伦敦爆炸案’--市 民 威 廉 ·达 顿 拍 摄 了 手 机 照片,这些照片很快进入 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
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 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互联网下的媒介生态
• 内容与形式——社交与渠道——场景与连接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要素是“内容与形式”,流量成为 其重要的考核指标;到了互联网时代,“社交”成为了新闻媒体的核心要 素,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人与人之间节点化的关系网络成为了信息的 传播渠道,“无社交不新闻”成为了这一时代的显著标榜;如今,移动互 联时代“场景”的价值不断被提升,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广泛普及,适配用 户的特定场景需求成为了用户思维的新型主导取向,因此“连接”成为了 一种互联网的重要法则。

直观化的多媒体内容展现形式。
• 此外,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趋于移动化、碎片化,大都养成休闲时间“刷”新闻的习惯。 用户阅读新闻资讯的场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晚间休闲时间(占60.3%)、随时随地一有 空就刷(占47.6%)、午餐及午休时间(占46.2%)。
媒体信息传播的直观化
问题讨论:以互联网主导的网络媒介的发展及应用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问题讨论: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及动态
Developing Trend in Media Industry
Developing Trend In Media Industry
Developing Trend In Media Industry
Developing Trend In Media Industry
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
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电子邮箱、门户网站、博客、播客
• 拥抱新视听,直播短视频成弄潮儿
媒体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身边的媒体
媒体的社会影响 特殊状态下互联网的连接与反连接
• 连接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也是公认的互联网的内在法则之一。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 接的演进,互联网应用的起伏跌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连接模式的更迭。
•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断增长的连接在延伸人的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将更多关 系负担与社会压力传递给人。当连接达到一定限度后,它对用户的意义可能就会减弱, 甚至走向反面。
社会化媒体的基本特点
•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 (Old Media— New Media — We Media) • (1)它是基于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的应用,它将传播变成一种互动的对话。 • (2)它是建立在Web2.0的思想与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促成了UGC(user generated

广告媒体投入形式多样
问题讨论:传统媒体的具体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 杂志 (以平面方式传播颇具艺术美感)
• 特点:针对性强、读者群稳定且明确

内容一般关注某一领域并进行深度报告
问题讨论:传统媒体的具体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 广播(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
• 特点 “一心二用”的沟通方式

时效性较强、信息较为感性

互动性强与听众实时互动
问题讨论:传统媒体的具体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 电视(最具实力的传播媒体)
• 特点: 视听兼备 (内容多样)

信息传播有强制性

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
社会化媒体的核心要素
• 社会化媒体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化媒体,都需要满足“人”的核心需 求,所以社会化媒体的开发者,首先需要理解人们的社交本质,再在此基础上去理解社 交可能带来的其他效应,例如内容的生产、口碑的传播、意见的形成及服务的提供等。 除了基本需求满足外,社会化媒体还需要有足够好的个体获得报偿的机制及名声的彰显 形式。
• 新媒体有哪些常见的类型? • 哪些新媒体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问题讨论:媒体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 传播信息 • 引导舆论 • 教育大众 • 提供娱乐
问题讨论:传统媒体的具体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 报纸 (平面静态方式表现的传播媒体)
• 特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

可信度较高 (党报)
Developing Trend in Media Industry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媒体行业的变革

网络传播的逻辑链条



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的传播方式

(技术的变革)传媒行业发展改变 用户接收互动行为改变(技术变革)

新闻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文化

新闻传播理念

记者职业
新媒体技术对于社会结构的改变
数字技 术
互联网 技术
移动通 讯技术
多媒体 技术
新媒体技术连锁反应法
• 数字技术----使更多信息可以得到存储,打破了精英阶层对信息资源的垄断,草根传播带来社会的平权化 • 信息存储过多,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 互联网技术----传播过程中主体的双向性增强,受众传播信息的主动性大大提高----网络参与的门槛降低。
社会化媒体产生的背景 • 在互联网实现的各种连接中,人与人的连接是核心。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总是 需要一定的社会连接。互联网对于促进人的连接的意义是显著的, 不同连接模式也 在不同方向上回应了人的需求,也正是不断发展、不断 丰富的连接,使网络成为一 个内涵日益丰富的社会。理解网络中人与人 连接模式的演变,可以更好地探寻网络 社会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反观技 术对人作用的深层机制。
•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单归根究 底主要体现在一个字上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效应 ➢新价值
新理念
消解力量
➢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 ➢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 ➢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新模式
“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四个特点: •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 ‘信息’与‘意义’无关; •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新媒体应用与运作课程目标
•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新媒体基础理 论内容。
• 具体目标:包括新媒体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媒体传播者、新媒体传播媒介、 新媒体传播的受众、新媒体传播的效果、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新媒体传播 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新媒体传播活动的 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新媒体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 究的初步能力。
• 多媒体技术----- 运用高新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受众表达观点的平台更多,手段更 多----- 平台多,方式多,导致很难做到审核。
• 移动通信技术---- 赋予了网络传播快捷、即时性、可移动等特点-----对网络技术移动端口的要求特别高,传 播太快,虚假信息容易跑在前面。
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结构的改变
问题讨论:你认为社会化媒体从哪些方面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与 • 在微博平台上,“加好友”、“关注”、“收听”等行为会带来关系,而“转发”“评论”又会产生
另一种关系。 • 小结:关系的多样化是社会化媒体的活力来源,不同关系纽带,可以给用户带来不同的
满足也会带来相应的黏性、尽而强度不尽相同。
• 内容与内容的关系 • 人与内容的关系 • 人与人的关系
新媒体应用与运作
问题讨论:以互联网主导的网络媒介的发展及应用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 互联网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 网络环境下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思维方式,它既是以前思维方式的继承
但有同时又有了自己新的特点。网络媒介冲破了信息传递的壁垒及知识垄断,由此开
创了无限的信息共享空间。网络环境下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使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构
• 新媒体技术
影响传受方式 改变传播状态
受众:话语权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