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篇一: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博士后制度是国家人才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培养、吸引和使用高层次优秀人才。
为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我校学科队伍建设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博士后管理工作,根据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博管会)制定的《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管理工作是指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第二章流动站的设立第三条流动站是指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管会批准,按规定设立的具有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的一级学科单位。
第四条申请设立流动站的一级学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二)具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已培养出一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三)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国家级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四)具有必需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并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五条流动站的申请设立按国家人事部、全国博管会规定,实行集中申请和审批。
第三章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第六条博士后管理工作在分管校长领导下,实行人事处统一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各学院、学科密切协作的管理体制。
学校加强与院、站之间的联系,理顺工作关系,加 - 1 -强与全国博管会、省人事厅的联系,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
第七条学校成立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由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成员由人事处、科学技术处、人文社科处、研究生院、计划财务处、外事处、房地产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设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具体负责博士后工作的日常事务。
第八条设有流动站或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院,由分管人事工作的学院负责人分管博士后工作。
流动站设主任1名,设站单位为单个学院的,由分管博士后工作的负责人或选派相关学科负责人兼任主任;两个或两个以上学院共享的流动站,由所属学院分管博士后工作的负责人或选派相关学科负责人兼任主任,其他共享学院分管博士后工作的负责人或选派相关学科负责人兼任副主任。
第九条流动站实行主任负责制,根据具体情况组成工作班子。
所属学院的人事科长为流动站联络秘书,具体负责流动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学院共享的流动站,各相关学院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联动,共同承担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面试、中期考核、出站考核等工作,由流动站负责人召集。
第十二条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及日常管理工作归属合作导师人事关系所在学院。
第四章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第十三条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类型。
(一)师资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师资博士后”):指各 - 2 -学院根据师资需求计划,按照选拔新教师的程序招收的在校内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师资博士后制度是我校人事管理制度与博士后培养制度的有机结合,是我校补充新教师的重要渠道。
(二)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学科博士后”):指各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通过博士后流动站招收的在校内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科博士后包含工资关系不转入我校的,由外单位委托培养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三)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企业博士后”):指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试点工作站或科研基地因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需要,与我校流动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转入企业或基地管理,研究工作主要在企业或基地进行。
第十四条申请成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二)符合学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术要求(见附件一)。
第十五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科及合作导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已设立的流动站内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二)非设站但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若科研条件具备(如有重大研究项目、学术水平高、研究经费充足等),可以招收留学回国博士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也可以经全国博管会批准后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充足研究经费的在岗教授或研究员,以及正在开展重大或前沿项目研究,具有博士学位的在岗副教授或副研究员可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
- 3 -第十六条学校定期在网站上公布信息,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凡已指导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教师,以及拟申请作为博士后合作导师的教师应提交个人基本信息(包括研究方向、在研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等),经审核后在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网站上发布。
第十七条各流动站应加大人才交流力度,扩大遴选范围,本校毕业博士招收的比例一般应控制在50%左右。
鼓励招收知名大学毕业的外籍博士及在国外获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逐步提高博士后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第十八条博士后培养应体现学科交叉性,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术发展后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以及新学科的成长。
本校博士毕业生一般不能进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九条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当向流动站所在学院(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按我校博士后申请、录用程序(见附件二)办理进站手续。
第二十条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应做到双向选择、手续完备、程序规范、保证质量,要特别注意对博士后申请人员思想政治表现的审查。
第五章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手续第二十一条拟录用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必须按期来校参加体检,体检合格者由学校发放录用通知书。
第二十二条被录用的博士后凭录用通知书、身份证到学校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办理报到手续,并交验博士学位证书原件。
无正当理由逾期一个月未报到者,将被取消进站资格。
如有特殊情况,应在规定的进站日期前向流动站申请延期进站。
第二十三条进站报到时因故未提交博士学位证书的博士后研 - 4 -究人员,须在进站半年之内到学校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交验博士学位证书原件并提交复印件。
半年内不能交验博士学位证书的,将作退站处理。
第六章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在站管理第二十四条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学校发放工作证、图书借阅证等证件,并在相应证件上注明“博士后”。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应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五条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三个月内应完成开题工作,并向所在系(所)作开题报告,填写“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审核表”,经流动站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由学院(单位)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负责报学校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六条对于未曾确认专业技术职务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经相关学院(单位)考核合格,可确定相应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并视其工作报到时间、毕业时间及学位授予时间确定任职时间。
第二十七条进站一年后,所在学院(单位)须协助流动站组织3~5名专家成立考核小组,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一年来的工作进度、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见附件三)。
考核结果分为特别优秀、优秀、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获特别优秀和优秀者从考核的下个月起提高博士后津贴。
各学院博士后管理人员负责将考核结果报学校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备案。
考核结果为不合格或超过3个月没有完成中期考核者,作退站处理。
第二十八条师资博士后在科研工作外,须履行作为教师的其他职责,承担学院安排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等任务。
所在学院应加强对师资博士后教学技能训练,合作导师也应对其进行教学技能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九条合作导师应切实担负起指导的责任,支持博士后 - 5 -篇二:浙大博士后进站材料一览表申请做博士后人员需递交的材料一览表(A4纸打印或复印)注:1、转人事关系博士后签《浙江大学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协议》、委培博士后签《招收博士后合作协议书》、企业博士后签《联合培养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相关协议从本网站表格下载栏下载。
2、申请人当前身份:统招统分生由毕业院校的学籍管理部门或就业中心在相应栏目填写并盖章;定向委培、在职人员和现役军人由申请人单位人事或干部部门填写并盖章,其中人事关系存人才服务机构人员增加人才服务机构意见。
3、招收类型栏:与工作站联合培养的企业博士后由设站单位在工作站设站单位栏签字盖章,试点企业不盖章。
篇三:浙江大学博士后手册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指南1 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1.1博士后制度1.博士后制度是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在站内从事一定时期科学研究工作的制度。
2.流动站是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工作站是指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等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在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
3.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有期限的工作人员,不列入设站单位正式编制,在站期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期满后必须流动出站。
1.2管理机构1.3博士后人员招收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员,可申请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程序2 学术道德2.1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浙江大学在编的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以浙江大学名义从事学术活动的访问学者、进修教师等。
详见《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