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2017 年6 月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
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
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 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 。
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
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
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
“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
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
(一)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
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 )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 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
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
这个“奤”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
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
1
(二)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
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
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
(三)辣子是道菜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
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 ,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
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
(四)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二.关中的饮食
消费生活民俗是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敏感的神经,是日常生活最为活跃的事象,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
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下面就依此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一)茶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
老百姓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来客必有烟酒茶。
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谁家茶饭不好”。
茶与关中人饮
2
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
关中虽然不产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
除了冲泡饮用之外,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
(二)酒
酒是我们祖先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
关中人在日常礼俗中,处处事事离不开酒,酒的品种多,酒的佳话也多,名酒的传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传遍天下。
白水县是杜康仙师的故乡,在那里流传着杜康美酒醉刘伶的传说。
全国名优酒“西凤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誉。
其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黄桂稠酒,那是远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
“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 当年就是常到长安酒肆畅饮黄桂稠酒而吟诗论文的。
(三)面食种类
关中地区人民的饮食,随着节令的变化,一年四季不同。
一般地说,冬天,人们喜食烩面片、烩菜等热腾腾的饭菜;夏天,爱吃煎饼、面皮子、凉拌三丝等。
关中面食主味离不开醋,在这一点上,正应了中华味系的一个铁则,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关中地区面食的种类很多,主要分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
仅面条就有近千种名目,如臊子面、旗花面、麻食面、炸酱面、油泼面、长面、短面、细面等。
细分起来,东府(大荔一带)面和西府(宝鸡一带)面又有不同。
西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细”字,最细的象头发丝那么细。
东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宽”字,最宽的象宽皮腰带。
蒸馍(馒头)类的有以下几种:蒲城蒸馍(椽头馍)因蒸熟后遇风一吹即裂开缝子,又称“开花馍” 。
特点是面硬,有嚼头;合阳面花(花花馍)这种花花馍做工精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配合四时八节,做成各有讲究的礼馍;兴平云云馍:因形状很像古画中的一朵云彩而得名。
它又像一副没带腿的眼镜,所以俗称“眼镜馍” 。
此馍造形美观、白中透黄,久放不变质;金线油塔:民间最简单的制法如同花卷。
不同的是将和好的面团拉成长丝,盘绕成一堆,呈塔形,就叫油塔。
此品层多丝细,松绵不腻。
食用时可配上葱节蘸面酱。
此外还有蒸饺、包子、蒸麦饭、米面皮子等,都是生活中常吃的食品。
(四)陕西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
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
3
201 种。
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
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
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
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
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
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
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五)特色小吃
西安是中国的小吃王国。
“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
下面就具体讲一下最能代表陕西特色小吃的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特有的风味食品,料重味醇,肉烂汤浓。
牛羊肉泡馍有三种烹饪方法,一是单做(烩成汤菜),二是干泡(无汤),三是水围城。
食用时要告诉厨师,要哪种做法,并告诉要素要肥,或要“肥素” ,厨师都能满足要求。
吃时要像蚕食一样,从一边一
点儿一点儿地吃,切忌搅动,能始终保持鲜味不变。
说到饮食,离不开干鲜果品。
关中地区首推临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关中红杏、彬县晋枣、三原鸡心黄柿子、富平庄里合儿饼、华县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猕猴桃、大荔花生都是历史上有名气的传统果品。
三.结语
陕西美食由来已久尤其是关中的美食,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这里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关中的饮食与文化,更深入的东西还待以再研究。
期待大家对关中的饮食文化加以关注加以研究,让我们共同了解共同促进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民俗学的新发展。
4
【参考文献】
[1]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董宪民.陕西导游新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 [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秦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王季生,刘志远.三秦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