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课时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ppt
第3课时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ppt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2014·北京文综,12)读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 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教材补遗 1】 周孔之道
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 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 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 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 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 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例题:学者刘宗迪说:“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 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先秦诸子主要是政治哲学, 只是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策略各有不同而已,孔子、孟子也概莫能外 。”当时“政治哲学”的共同点是( )。 A.追求社会稳定 B.反对剥削和压迫 C.主张实现国家统一 D.建立君主专制
儒孟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家 子 战 新兴
荀 国 地主 礼法并施;“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子
墨 墨 战 下层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家 子 国 平民
老春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 子 秋 没落
家 庄 战 贵族 子国
齐物论;顺从自然;乐天安命
法 韩 战 新兴 家 非 国 地主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
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C.推行礼乐仁政
B.强化血缘等级 D.实行严刑峻法
(2014·四川成都一模)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 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 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古代 形成
2015·全国 考查比较汉代儒学与孔孟儒
中国 ②孔子、孟子 卷Ⅰ,T40 学的不同(非选择题)
思想 的思想 文化 ③先秦时期
的科技文化
2015·全国 比较角度考查孟子的法制观 卷Ⅱ,T40 念及价值(非选择题) 2017·全国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字演变的
卷Ⅲ,T24 原因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 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 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一种 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尚贤”,代表 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 国主张。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尚 贤、尚同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法家代表韩非主张社会 变革,提出“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治国理念。 4.史料四为后人的历史评论,通读史料,抓核心点,主要反映 了法家认为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的特点。
2.汉字的起源
(1)原始社会晚期: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
国文字的起源。
(2)商朝:_甲__骨__文___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周:金文。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图证历史】
从甲骨文至篆文的演变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3.绘画艺术 (1)原始社会:已经在陶器上绘制绚丽的图形,刻画可能比陶器 上的绘画更早。 (2)战国:_帛__画___盛行,《人物龙凤图》构图精到,墨线细若蚕丝。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主题二 风格各异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史料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第 3 课时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关联考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古代中国的科学 技术与文学艺术 3.★孔子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一、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 剧烈变化。
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
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
家主张尊卑有序。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 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 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史料三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 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 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史料四 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 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 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 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 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 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主张法治;变法革新;加强君主集权、中央集权
栏目 导引
• 3、百家争鸣的影响: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1)对当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对后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奠定中 国历史文化的基础。
栏目 导引
【图解历史】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孔子的思想体系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1、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
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2)楚辞 ①特点:_浪__漫__主__义___创作手法,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 有楚国地方特色和_神__话___色彩,句式较灵活。 ②代表:屈原的《_离__骚___》《九歌》《天问》等。 ③影响:楚辞体称为“__骚__体__”,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 称,对后世影响巨大。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仁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 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 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 “帝道”。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4.文学 (1)《诗经》 ①内容: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 ②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 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③地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__现__实__主__义__ 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横向比较】 诸子百家思想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中)诸子百家思想
(希)智者学派思想
社会 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兼 生活在城邦奴隶制民主政
环境 并战争频繁
治发展的顶峰时期
产生 社会变革,统治阶级需要人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
原因 才
位提高
思想 百家争鸣,强调为统治阶级 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 特点 服务
(1)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士阶层活跃。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2、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学 人 时 代表 派 物 代 阶层
主要思想
孔 春 没落 提倡“仁”和“礼”;以德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视角四 先秦诸子思想的根本目的相同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尽管各家的政治主张千差万别,但都是针对 当时社会急剧变革的现象为建立有序社会而提出的,无论是儒家的 “以德治国”“仁政”,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甚至法家的变 法图强和建立君主专制,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