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能力提升

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选C。

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选C项。

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 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

《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解析:选B。

题干《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解析:选B。

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选B项。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

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选A项。

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济宁期末)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实行严刑重罚B.君主无为而治C.推行德治仁政D.恢复礼乐秩序解析:选A。

题干材料“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意思是严刑重罚是百姓不喜欢的,但却是国家能够得以治理的办法。

怜爱百姓是百姓喜欢的,却是国家危难的原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违逆世俗而顺应道理,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实行严刑重罚,故选A项。

6.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解析:选B。

根据材料“燕昭王招揽人才”“振兴了残破的国家”,可知“士纷至沓来”对周代贵族政治造成了冲击,故选B项。

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变法,故C项错误;士人只有受国王重用,辅佐国王成就大业,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故D项错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

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

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

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

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

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

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

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

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沈联涛《外儒内法》(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1)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对法家的认识。

(2)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回答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地位即可。

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

严刑峻法。

法、术、势相结合。

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

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写出其中三点即可)(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孝感七校期末)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

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以仁义治天下D.天子的教化解析:选C。

解读题干,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故选C项。

儒家主张教化,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故A项错误;“使天下归顺”与“王道”(治国理念)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王道”不是指天子的教化,故D项错误。

2.(2018·珠海摸底)《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解析:选A。

题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无关。

3.(2018·武汉部分学校调研)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这一说法体现了(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解析:选B。

题干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有所感应,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与古代文学艺术追求自然美相一致,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自然美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相爱,交相利”,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要是厉行法治,奖励耕战,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追求自然美不一致,故D项错误。

5.(2018·自贡诊断)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

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个人性格差异B.个人职业不同C.个人品德参差D.生活环境差别解析:选D。

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根源于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故选D项。

个人性格差异、职业不同和品德参差只是表象,故排除A、B、C三项。

6.(2018·河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显露出( )A.百家融合的趋势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D.“尚同”的治世理想解析:选D。

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故选D项。

7.(2018·烟台诊断)《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选B。

《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春秋》的伦理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明显,故选B项。

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故A项错误;《春秋》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作用是保存史料而非维护贵族社会,故C项错误;《春秋》的体例是编年体而非纪传体,故D项错误。

8.(2018·山西五校高三联考)韩非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选A项。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强调兵不厌诈,故B项错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是法家思想,但是强调的是法治,故C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虽是法家思想,但强调的是保守秘密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9.(2018·龙岩质检)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解析: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