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习


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A
D.“三纲五常”学说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 些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内容: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说明:
董仲舒(新增)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知识梳理:
(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①社会的形势(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并),需 要有为的统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 ②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2)、董仲舒对儒学改造:著有《春秋繁露》、《天人 三策》。
3、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道教、佛教等思想的儒学 B、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儒家学说与权术 D、正统的孔孟学说
4、关于董仲舒新儒家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 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汉武帝后处于独尊地位 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
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2分)
—— 《春秋繁露·基义》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加强君权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道教、佛教等思想的儒学 B、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儒家学说与权术 D、正统的孔孟学说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 ③教育:
教材:正式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 此教育被儒家所垄断;
中央: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兴办郡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独尊的地位。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积极: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解析】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 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痒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
”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 三个方面分析。(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 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 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 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 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答案】(12分)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2分)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任答2点,共2 分)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3分)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 正统思想。(3分)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 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 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正面与负面的各得1分 ,共2分)
3、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
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对这场
反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 B.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C.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文化主导地位
D.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4、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
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消极: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探究一:董仲舒的主张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恶论
D.大一统
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
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期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
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
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
政治: 中央—— 实行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
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令郡国举荐人才,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经济: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重
农抑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尚法。 军事:北击匈奴,派张骞通西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
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
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恶论
D.大一统
2、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 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4、《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
过梁野。”这段史料: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
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封建史学家写史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研
究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拓展延伸
了解汉武帝“有为”的表现。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 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 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 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期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
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的“独尊儒术”措施,包括
()
①兴办太学
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这段史料: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 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 封建史学家写史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 载缺乏研究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