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源及负面影响分析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源及负面影响分析

第 16 卷 第 1 期 2002 年 3 月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经济管理版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 16,Biblioteka No . 1 Mar. 2002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源及负面影响分析

( 安徽财贸学院

蚌埠 233041)
经济学系, 安徽
员和国家政策机关分流出来的一部分机关人员, 汇集 成城市的失业大军。众多的失业 下岗人员已 给城市 就业和再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更谈不上吸纳更多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了。 ( 四) 社会根源 1 人口总量庞大, 转移任务艰巨。1998 年, 我国 人口总量达 12 5 亿之巨, 超 过了所有 发达国家 人口 之和, 占世 界人口的 1/ 5 强, 这意味着 我国城市化水 平每提高 1 个百分点, 就要转移 1250 万农村人口, 相 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国家的人口。其任务之艰巨, 可想而知。 2 由于在农村比在城市执行更为 松动的计划生 育政策。农村人口出生率要大大高于城市, 政府所采 取的一些积极转移政策, 往往被农村的高出生率所抵 消。据统计, 1952 年至 1998 年的 46 年间, 农村 净增 人口 3 65 亿人, 依然大 于城市净 增人口。在城 乡执 行不同的生育政策, 也是导致我国城市化滞后的重要 根源。
) , 男 , 湖南邵阳人 , 安微财贸学院经济学系 , 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 : 城市经济。

波: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源及负面影响分析
# 87 #
3 忽视第三产业、 城市发育不良。在 先生产、 后 生活! 、先治坡、 后治 窝! 的思想指导下, 我国 城市第 三产业长期得不到重视、 城 市功能单一、 基础 设施落 后、 公共 服务不 全、 生 活质量 不高的 现象 比比 皆是。 使城市尤中患上 软骨病!和 贫血症!, 处于发育不良 状态, 从而大 大削 弱了自 身的辐 射力 和向 心力。这 样, 在农业基础薄弱而推力 乏劲, 城市功能欠 缺而拉 力不足的双重结构中, 我国城市的发展只能是步履维 艰。 二、 转型期城市化滞后的根源 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建设打 破了重工业 为重点 的计划经济的模式, 真正开 始落实了早已 确定的农、 轻、 重的产业发展顺序。农业发展放在了最重要的地 位, 工业化开始了轻 工业优先发展的 补课!, 城市建 设明确了补历史 欠帐! 的任务。在这样一种 宏观经 济背景下, 我国城市化的限 制因素出现松 动, 城市化 进程开始加快。但是, 这种松 动是有限的, 城 市化及 城市建设仍然是受计划经 济控制的少数几个 领域之 一。城市化发展相对于我国经济 的高速增长 依然表 现为滞后, 而 且滞 后程度 有日趋 扩大 趋势。具体 而 言, 在转型时期, 我国城市化依然存在以下滞后根源。 ( 一) 城乡隔离政策的惯性效应 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决非短期内能完 成。改 革开放 后, 阻碍城 市化 发展的 一些 制度逐 渐得以 放松 和取 消, 如粮食供给制度已完全 取消, 住房制度也 由福利 性分房向商品房转变, 户籍管理制度已逐渐放松。然 而, 三十几年的城乡隔离所造成的影响并不能由于某 一天这种政策的取消而立即消失, 政策的惯性效应依 然是改革开放后制约城市化发展, 造成城市化滞后的 政策根源。 ( 二) 经济根源 1 经济基础薄弱, 城市建设缺乏资金来源。新中 国成立五十年来, 经济建设 取得了巨大成 就, 国内生 产总 值 由 1952 年 的 679 亿 元 猛 升 到 1998 年 的 79395 7 亿元, 剔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 29 倍, 年均递 增 7 7% , 大大高于同期 3% 的世界平均水平。然而,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太 多, 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 往往 是先挤掉城 市建设 资金。故我国城市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 大大 影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2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城市吸纳能力不强。改革 开放以后, 我国作为城市化后续动力的第三产业依然 发展缓慢, 不仅远远低于发 达国家, 也远远低 于全世 界平均水平, 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城市发育不良、 功能不全,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 3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 城市就业困难。以 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依 然收效 不明显,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分流出来的一部分企业人
# 88 #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第 16 卷第 1 期 ( 总第 55 期 )
镇。如 1997 年江苏省农户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城镇的 低收入居 民户人 均可 支配收 入相接 近, 分 别为 3270 元和 3223 元, 但家电普及率除电扇外, 江苏农户均低 于全国城镇的低收入户, 其中电冰箱低 47 个百分点, 彩电低 56 个百分点, 洗衣机低 42 个百分点。由于城 乡消费习惯、 消费环境和消 费心理都存在 巨大差异, 它们是农村消费远低于城镇的主要原因, 消费不仅仅 是一种生活需求, 而且也是 一种社会心理 需求, 城市 化滞后对消费需求增长的抑制, 实质是农村传统消费 观念和分散、 封闭的消费环境对消费需求的抑制。城 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居民两倍以上, 这意味着 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 1 个百分点, 全国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 1 4 个百分点, 可拉动 GDP 增 长约 0 5 个百 分点。同 时, 农 民进 城首 先得 建房 买 房, 住房建设( 包括其带动作用) 增长 10 个百分点, 可 带动 GDP 增长 1 个百分点。两项相加, 我国城市人口 比重增加 1 个百分点, 其直接效应中可拉动 GDP 增长 1 5 个百分点。我 国到 1998 年底 城市化水平 已滞后 18 23 个百分 点, 也 就是 说使 我国 GDP 少增 长了 约 42% 。 三、 城市化滞后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 国家经济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农业现代化 的基本前提是农业的规模 经营及农业基本素 质的提 高。改革开放以来, 主要由于 城市化滞后, 进 入乡镇 企业的工人没有同时成为市民。他们并不放弃土地, 致使农村 土地的 规模经 营难 以全面 展开。实 际上, 1995 年农村户均耕 地已降至 0 41 公顷, 只及 超小规 模经营的日本农户经营耕地的一半。小规模经营, 加 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直接导致农村对经营土 地缺乏热情, 他们无意于为了仅有的几亩土地学习新 的科学知识, 掌握新技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 的基石, 提高农业产业化程 度, 内 靠农业专业 人才和 资本积累, 外靠市场需求不 断扩展, 城市化滞 后对此 却起着相反的作用。从农村内部看, 过多劳动力滞留 在农村, 导致农业副业化, 农业专业人才极难产生, 即 使培养出来, 也缺乏用 武之地。从外部看, 城 镇人口 比重过低, 农产品市场扩展困难。 四、 城市化滞后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 展 城乡人口比例是一、 二、 三产业运营比例的基础, 目前我国 第三产业生 产值仅占 GDP 的 30% 稍多, 低 于同收入组别国家近 20 个百 分点, 很大程度 上是由 于城市化滞后造成的, 因为 农村人口向城 市转移, 不 仅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市场 而且为其发展提供 了劳动 者和经营者。不少发展经济学家指出, 在许多发展中 国家, 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能被现代工业部门吸 纳的数量越来越少, 大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以商 业、 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这些行业市场需求广, 资本 和技术要求低, 易于进 入。因 此, 城市化滞后 必然使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源剖析
改革开放 前, 我国 城市 化水 平一 直在 低水平 徘 徊, 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1949 年至 1977 年的 28 年间, 城市化 水 平仅 提 高 8 32 个 百 分点, 年 平 均增 长 为 0 29 个百 分点。改革 开放后, 我国 加快了 城市化 步 伐, 从 1978 年至 1998 年的 20 年间共提高 12 48 个百 分点, 年平均增长 0 59 个百分点, 是改革开放前增长 速度的 2 倍多。片面地看, 这 种增长速度 是够快的, 但相对于我国经济以翻番的速度快速增长, 我国城市 化水平的增长速度已 远远地落后了。以下笔 者根据 两种不同体制的背景, 分别剖析其滞后的根源。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 ( 一) 政策根源 建国以后, 我国基本上仿效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 模式, 在经济体制上采用了 计划经济体制, 并 确定了 赶超型发展战略, 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为保证 工业的高速发展, 采取了农业支付工业和国民经济迅 速发展费用的方式, 通过工农业商品的价格 剪刀差! 把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中, 并且与之相适应采取了统 购统销政策和人民公社制度。应当承认, 中国在建国 初期的经济政策还是 成功的, 在 50 年代实现 了经济 的高速增长。然 而这一 高速 增长未 能保 持长 久, 从 1959 年起经济开始急剧衰落。因为在农业劳 动生产 率本来就很低的情况下, 农业剩余无偿地转移到了工 业, 一方面造成了农业投资 的不足, 另一方面 也造成 城乡间收入及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 由此产生劳动者 在产业间、 城乡间迁移的动 力, 农 业劳动者向 其他产 业的大量转移, 包括部分非 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 必然 会影响农业的产出, 减少农 业对工业的贡 献, 降低整 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采取了严格 限制农村人口向 城市流动的办法。1958 年 1 月国务 院规定了户口登记管理条例, 这个条例以立法的形式
收稿日期 : 2001- 06- 19 作者简介 : 杨 波 ( 1971
规定了户口迁移的手 续, 在 通常情况下, 农民 不可以 改变其身份成为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这样, 户籍 制度把中国人口人为地 分成了不可逾越的两 个社会 阶层, 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了。为了维护这一二元 社会结构, 其他一系列的政 策和制度不断 形成, 包括 就业制度和城市补 贴制度等。这 些政策和制 度在城 乡间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壁垒, 阻止农村人口转变 为城市人口。从 1959 年到 1978 年, 城 市人口增加不 超过 5000 万, 由于总人口的大量增长, 城市化水平反 而下降了 0 49 个百分点, 而 且增加的 城市人口 主要 来源于自然增长, 而非机械增长。 ( 二) 经济根源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化 滞后不仅有 其政策 根源, 更有其经济根源, 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基础长期羸弱。 大跃进!、 人民公社运动 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的自身规定, 也导致了靠牺牲农 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强制积累, 使工农产品剪刀差 有增无减、 农业的比较利益 直线下降, 大大挫 伤了农 民的积极性, 从而损害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地位 的稳固性。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进行的首要前提, 农 业基础羸弱, 尤如 千仞之塔, 起于沙丘!, 势必事倍功 半, 难成气候。 2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 重工业由于其资本劳 动比不同, 对于一定资本量 所依附的劳动 力, 轻工业 要远远高于重工业。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运用有 限的资金 扶植 轻工业 的发 展, 使之 与重工 业保 持平 衡, 不仅可使经济稳定发展, 也可 大大促进劳 动力的 就业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 我国由于长期采取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轻、 重工业的比重由 1949 年 的 73 6∀26 4, 下降到 1978 年的 43 1∀56 9, 我国轻、 重 工业比例长期失调, 轻工业 滞后于重工业 的发展, 不 仅造成了轻工产品供给困难、 人民生活需要得不到满 足,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