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印发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关于印发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珠府…2011‟115号关于印发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横琴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1 -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定位,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的现有规模。

目前,我市共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3所,在校生26276人,其中公办院校2所,在校生24860人,民办院校1所,在校生1416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11所,在校生共27246人,年招生规模为9000人,其中公办学校8所,在校生25903人,民办学校3所,在校生1343人。

全市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发展局面。

2.职业教育现有办学条件及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示范学校,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23483人,占全市中职学生总数的86.2%。

全市中职学校 - 2 -共建成11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其中3个专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个专业为国家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我市公办学校充分发挥了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

全市各中职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职业教育呈现出体系日趋完整、质量逐步提升、体制不断创新和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不够深化。

一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更新不快,职业教育教学环境的创新力度不够;二是教材应用创新不足,在依照国家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方面做得不实;三是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企业工作室的建设还未得到突破;四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力度不强,文化课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高。

2.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对接不够紧密。

与我市目前主导发展交通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海洋装备、节能环保及清洁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及布局相对照,我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还不够紧密。

3.中等职业教育学位存在缺口。

对照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学位规模,结合未来10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源的增长趋势,以及 - 3 -省委省政府向我市下达的面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双转移招生任务,预计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到2012年达到3.2万人,2015年达到3.4万人;到2020年,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8万人,学位缺口为1.1万人。

4.中职学校的布局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一是全市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中,有4所学校严重超过原设计规模招生,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远低于国家标准,亟需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中职学校多集中坐落在香洲区域内,斗门区、金湾区和其余3个功能区的职业教育规模,不能满足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相对较小。

5.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一是缺乏起带头作用的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二是个别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三是兼职专业教师的聘用机制不够灵活,福利待遇相对较低,难以聘用到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工程师等高技能专业人才。

6.企业的职业培训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企业是技能人才培训和使用的主要载体。

我市企业,尤其是大型行业骨干和龙头国企,培训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工作不落实,一方面对技能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又缺乏必要的参与。

7.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我市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国家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 4 -和珠三角地区其他周边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区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微薄,教育费附加未能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政策足额拨付,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我市职业教育区域间办学质量出现较大差距。

二、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纲领,结合我市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一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珠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二)发展思路。

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重视规模扩大,着力内涵打造,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为重点,以建设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基地为突破口,科学规划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规模发展;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坚持以产业链、岗位链、专业链为轴线,以技能教育与职业技术证书相对接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教学过程与 - 5 -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建立动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载体,建设高水平的实训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构建中高职教育相衔接、多种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存、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发展目标。

以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示范区和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为总体目标,建设园区化的珠海市职业技术教育(金湾)基地,建设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3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5个省级重点专业。

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普职比达到大体相当,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5万人(较目前增加1.3万人),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达到10万人次;到2020年,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5万人,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达到15万人次。

三、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及任务(一)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

1.建设园区化集群发展的珠海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发挥职教基地的集群优势,走中高职衔接、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生共赢之路,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之中。

珠海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选址金湾,规划由1所中职学校和3所高职院校组成,计划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建成后4所院校 - 6 -在校生总体规模为4.2万人(其中中职学生1万人,高职学生3.2万人)。

具体项目包括:新建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进一步建设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充分发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和市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骨干示范学校的作用,积极开办与我市支柱产业相配套的专业,提高服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能力。

2.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全面改善全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到2012年,完成市理工学校与斗门区三职校的整合工作;到2013年,按照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标准,完成市理工学校的扩建工作;到2014年,完成香洲区南屏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办学、另择新址建设香洲区中职学校的工作;到2016年,全面完成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的改造工作;到2020年,完成高新区、横琴区和高栏港区各新建1所在校生规模为3000人的中职学校的建设工作。

3.建设与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职业院校三大专业集群。

根据市政府颁发的《关于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通过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深入把握珠海产业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力争新设置3个第二产业专业。

——香洲区(含高新区)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

充分发挥市理工职业学校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和市一职校、 - 7 -市卫生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龙头示范作用,通过新建和扩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打造区域内旅游会展、护理、助产、医药、文化创意、计算机软件、财务管理、金融数据处理、汽车维修等专业,形成主城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体系。

——金湾区(含高栏港区)职业教育航空港口石化专业集群。

充分利用“珠海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于该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办生物医药、飞机及发动机维修、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和物流管理等专业。

开展面向社会、企业、学校及村镇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术培训。

以高职院校为龙头,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为主体,形成我市西部地区大规模与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发展新格局。

——斗门区职业教育机电农林专业集群。

充分发挥整合后的市理工学校斗门校区在区域内的龙头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内其他2所民办中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重点开办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温泉服务、旅游观光等专业,同时积极开拓种植、水产养殖、现代生态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等农林专业,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4.建设国家和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

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力将一批基础条件好、办学声誉高、发展潜力大的职业院校创建成为国家和省级示范职业院校。

到2011年底,将市一职校创建成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2年,完成市理工学 - 8 -校、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工作;到2013年,完成市一职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工作。

5.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各级政府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在职教基地内建设1所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具备技能培养、资格认证、就业推荐、创业孵化功能的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设置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专门机构,管理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统筹协调全市的公共实训资源,落实技能人才培训的相关任务,以统筹协调方式将各职业院校实训中心资源纳入区域公共实训基地体系。

鼓励各实训基地开展面向社会、行业、企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职能,协调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定向培养、学生就业推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