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优秀课件ppt

祝福优秀课件ppt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 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 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 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 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 被剥夺了。
.
.
说说我所知道的“祝福”:
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 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 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 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 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 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 福。
线索:“我”在祝福时期回到鲁镇的所见、 所闻、所忆、所感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
.
关于小说: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 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 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序幕)

开端

发展
顺叙
三 情节: 高潮

结局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华盖集》等十.五部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 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 妇女的悲惨命运。《祝福》发表 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 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 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 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 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 僚买办的手里。
3、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浓厚 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
探究:《祝福》“我”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文中用第一人称“我” 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 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 嫂。对于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 问题,做了含糊的回答,有着其善良的 一面;但这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 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三个半月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
思考:本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提示:在情节、主题、气氛三方面的作用。 特点:使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头部
作用:
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 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 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 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突出反封建主题。。
祝 一
福 个
没 有 春



主讲人:




.
学习目标
1、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结构,理解倒叙手法 的作用。 2、分析把握并评价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 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 物的方法。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4、理解小说.
请谈谈你对“祝福”这个标题的理解
• 1、“祝福”是旧社会浙江绍兴一带的封建迷信习俗。 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我们可以从广义上 称之为“祝福期”。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 “夜”而不呼“日”,如二十日呼“二十夜”。
• 2、“祝福”仪式举行的时间每家每户不完全统一,可以 在“祝福期”内挑选一个吉日,但必须在腊月三十之前 举行,如果没有腊月三十,则必须要在立春前的某
4.“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者,我对祥林嫂尚且 表现得如此冷漠和无动于衷,下层民众的态度可想而知, 这更反衬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突出小说主题。
.
布置作业
1.概括祥林嫂的生活经历。
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 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分析祥林嫂形象; 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并归纳小说主题。 3.
情节
内容
序幕(第 段— 第 段) 开端(第 段— 第 段) 发展(第 段— 第 段) 高潮(第 段— 第 段)
结局(第 段— 第 段)
尾声(第 段— 第 段)
.
时间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五年
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叙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1.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2.了解“祝福”这一习俗。 3.找出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情节结 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4.了解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我国现代伟大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 5、目的:向天地众圣祈求来年的幸福——五谷 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老幼安康等,具 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 6、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活动和命运与鲁镇的
“祝福”紧密相连,为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做了
很多事,然而却在鲁镇“祝福”的热闹气氛中悲
惨地死去,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具有强烈讽
刺意味。
.
关于《祝福》的线索
一天举行,“祝福”才比较灵验。
3、“祝福”仪式在夜里五更天举行。祝福仪式必须在 正厅、堂前举行,而且必须大开正门。仪式必须由男性 当家人主持,点燃香烛后,家中男丁按辈份大小,依次由里 朝外行三跪九叩大礼。
.
• 4、“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 括: (1)“掸尘”; (2) 准备“福礼”; (3)“福礼” 的摆放; (4)“拜菩萨”; (5)“请羹饭”; (6)“散 福”与“关门”。期间最为隆重的活动是“拜 菩萨”与“请羹饭”仪式。
文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1.“我”是贯穿全文线索的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 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推动故事情 节发展的。
2.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 人,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引 发读者阅读兴趣,便于抒发感情。
3.通过“我”侧面烘托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 却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 遭迫害、受鄙视的悲剧形象,我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也 表现我的同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