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2011-5-17
10
案例剖析
(一)探索了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在对国际一流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 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学位管 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理与研究生教育制度、 理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特点和北京大学的具 体情况,提出了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体情况,提出了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2011-5-17
19
成果应用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位于学校专门从事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学院级特殊实体机构, 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学院级特殊实体机构,拥具特殊 的人事、招生、培养、学术/学位等管理方面的政策。 学位等管理方面的政策。 的人事、招生、培养、学术 学位等管理方面的政策 现在已经整合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 现在已经整合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理论生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物学研究中心” 物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功能成像研究中心”等。 北京大学功能成像研究中心”
2011-5-17
18
成果应用
本项研究成果为北京大学成立“ 本项研究成果为北京大学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 究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积累。 究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积累。 2006年4月4日,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学校直属的 年 月 日 从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实体单位“ 从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实体单位“北京大学前 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作为全校新兴交叉学科科 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个“大平台” 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个“大平台” 。
2011-5-17
11
案例剖析
探索了招生与培养新机制: (二) 探索了招生与培养新机制: 1. 考生要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达到 考生要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 该学科的研究生入学标准; 该学科的研究生入学标准; 2. 跨学科研究生既要学好原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 跨学科研究生既要学好原专业的核心课程, 必须修满跨学科(其他学科)一定学分的课程; 必须修满跨学科(其他学科)一定学分的课程; 3. 跨学科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一般有两个不同学科的 指导教师指导, 指导教师指导,开展交叉学科研究。
2011-5-17 17
成果应用
本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大学的“ 本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大学的“纳米科学技 术”、“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国传统文化研 科学与工程计算” 究” 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应用与推广。 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应用与推广。 本项研究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关注与借鉴。 本项研究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关注与借鉴。 预期今后会有更多的与本研究成果类似的跨学科 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互动的成果陆续 出现。 出现。
2011-5-17
13
案例剖析
取得了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效果 (四)取得了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效果 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大大地促进了北京大学 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培养了具有跨学 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科研究基础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新型高层次复合型 人才, 人才,而且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经 验,推动了跨学科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 发展. 发展.
2011-5-17
9
典型案例
实施特殊的人才项目, 实施特殊的人才项目,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素质与 特点的研究生和设置新兴交叉学位授权学科点, 特点的研究生和设置新兴交叉学位授权学科点, 标志着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 科发展互动,已初见成效, 科发展互动,已初见成效,为新型人才培养和新 兴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兴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1-5-17 14
研究创新
2004年12月20日 2004年12月2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 研究成果鉴定,专家组意见: 研究成果鉴定,专家组意见: 1. 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新兴交叉学科 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的发展和建设。 的发展和建设。 2. 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 展的良性互动;探索了培养高层次 培养高层次、 发 展的良性互动;探索了培养高层次、跨学科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2011-5-17 2
研究背景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两个方面的显著 趋势 特征: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 特征: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新的学科生 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 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 叉、融合之中。 融合之中。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越来越依 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 果,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如:2003年诺 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 2003年诺 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学者。 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学者。
2011-5-17
16
研究创新
一、
(专家组综合意见)该项成果是一项高水平的教 学管理成果, 学管理成果,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新兴交叉 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已取得 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了明显效益, 了明显效益,对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和高 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 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达到了国 内领先水平。 内领先水平。
2011-5-17 3
研究背景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 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 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 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 现有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 足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足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 才,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2011-5-17 12
案例剖析
(三)探索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措施
1. 在招生方面,对跨学科研究生给予特定的招生名 在招生方面, 额和重点支持。 额和重点支持。 2. 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挂靠在某个相关院系, 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挂靠在某个相关院系, 但可根据跨学科指导工作的需要予以转院系。 但可根据跨学科指导工作的需要予以转院系。 3. 严格的学位审核程序保证了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与学位授予质量。 与学位授予质量。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 兴交叉学科建设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课题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成果汇报
汇报人: 汇报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2006.12.17 · 北京
郑兰哲
2011-5-17
1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 交叉学科建设
研究背景 典型案例 案例剖析 研究创新 成果应用
2011-5-17
8
典型案例
2002年12月,北京大学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年 月 内自主设置学科的方式,正式设立了“ 内自主设置学科的方式,正式设立了“生物信息 学”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 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设 年 月 立“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2005年3月,获准设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 年 月 立“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博士点。 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博士点。
2011-5-17
5
典型案例
2000年4月,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强强结 年 月 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 合”,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新的北京大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以跨学科研究生 新的北京大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以跨学科研究生 培养为纽带,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 培养为纽带,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促进新的 学科生长点的成长,建设“ 学科生长点的成长,建设“文、理、医、工”研究型、 研究型、 综合性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综合性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2011-5-17
20
成果评价
《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学科建设互动》 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学科建设互动》
韩启德 郑兰哲 曹在礼 生玉海 方 竟 王仰麟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11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发挥强强联合的优势 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2011-5-17
7
典型案例
2001年9月,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班” 年 月 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班” 和“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班”开始招生; 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班”开始招生; 2004年6月至 年 月至 月至2006年7月,北京大学已有50余名“生 年 月 北京大学已有 余 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 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 2004年6月2006年7月,北京大学已有30余名“生物 年 月 年 月 北京大学已有 余名“ 余名 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 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
2011-5-17
4
研究背景
20-21世纪之交,中国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合并 世纪之交, 世纪之交 “浪潮”,为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创造 浪潮” 了良好的机遇。 了良好的机遇。 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雄厚的教学 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齐全的优势, 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齐全的优势,在培养高 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5-17
6
典型案例
2000年12月,在主管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韩启德 年 月 院士直接领导下,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启动新的管 院士直接领导下, 理机制,实施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程”。 理机制,实施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程” 2001年 成立管理和依托单位: 2001年,成立管理和依托单位:北京大学研究生 单位 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 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北京大学生物医 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学跨学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