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漏磁外检测
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交流
定期检验
年度检查
or/and
全面检验
风险评估
合于使用评价
直接检 测
RBI
材料适 用性
强度
寿命
评定
管体变形+管体腐蚀
单项结论
外腐蚀
or/and
or/and
应力腐蚀
内腐蚀
环境 腐蚀 性
外防 腐层
阴极 保护
管体 损伤
管体 壁厚
焊接 缺陷
4.2.5 检测环境 4.2.5.1 检测过程应遵守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相关法律,特别是 涉及事故预防、电气安全、高危行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 法规。 4.2.5.2 实施检测的环境应符合仪器设备和被检工件的要求。 4.2.5.3 检测场地附近不应有影响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电磁干 扰源。
4.3 检测工艺规程 4.3.1 应按NB/T 47013.1的要求制定漏磁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检测通用工艺规程除满足NB/T 47013.1中的要求外,还至少包 括: a) 被检产品信息及检测前的准备要求; b) 检测技术和检测步骤及工艺的规定; c) 检测实施要求:检测时机、检测前的表面准备要求、检 测路线准备要求、检测标记、检测后处理要求等; d) e) 检测原始数据记录要求; 检测结果的评价及处理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第二十三条 管道企业应当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测、维修,确保其处于 良好状态;对管道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应当进行重点监测,采取有 效措施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油气)管道》TSG D7003-2010 第三条 管道的定期检验通常包括年度检查、全面检验和合于使用评价。 (一)年度检查 ---; (二)全面检验,是指按一定的检验周期对在用管道进行的基于风险的检 验。新建管道一般于投用后3年内进行首次全面检验,首次全面检验之后的 全面检验周期按照本规则第二十三条确定;承担全面检验的检验机构,应 当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并且在核准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三)合于使用评价,在全面检验之后进行。 承担合于使用评价的机构 (以下简称评价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合于使用评价资质。
3.1 缺陷当量 Defect Equivalent 与特定或俗成的数值相当的量,本部分是特指依据获得的信号 特征给出缺陷的量值。 3.2 缺陷量化 Defect Sizing 依据获得的信号特征给出缺陷的几何尺寸描述。
4.2 设备和器材 4.2.1 漏磁检测系统 4.2.1.1 漏磁检测系统应至少包括电源、磁化装置、磁场传感 器、扫查装置、信号采集单元、信号显示(或报警)单元、信 号存储单元等,必要时还应有退磁装置和位置记录装置。 4.2.1.2 漏磁检测系统应具有对发现的缺陷位置和深度进行分 析和显示的功能。 4.2.1.3 应注意磁化装置在运输、存放和搬运过程中强磁对人 身安全、设备、仪器仪表和环境的影响。
6 在用承压设备漏磁检测 6.1 范围 本章规定了外径不小于38mm,壁厚不大于20mm的在用铁磁性无 缝钢管、压力容器壳体母材等的漏磁检测方法。 6.2 检测系统 6.2.1 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一般由电源、磁化装置、探头、扫查装置、信号处理 单元和记录单元等组成。应满足4.2.1的要求。 6.2.2 磁化装置和探头 按不同的被检工件的曲率选用合适的磁化装置和探头。 6.2.3 通道 仪器应具有足够的通道数,且应给出每个检测通道的覆盖范围。
应力 腐蚀 位置
应力腐 蚀严重 性评价
检验周期+ 使用条件+ 监控要求+ 综合评价/ 安全状况
综合 结论
土 壤 腐 蚀 性
杂 散 电 流
外防 腐层 管体 评价
外防 腐层 破损 检测
电 位 分 布
设 施 状 态
损 伤 点 分 面
腐 蚀 速 率
损 伤 评 价
壁 厚 检 测
UT、RT 、PT、 MT、AE 、ET、 TOFD、 C-SCAN
强制性管道设计施工、定期检测、评估和完整性管理标
准规范滞后 管道空间精确定位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安全保障技术还不完善,不适应 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法律法规+政府监管+企业管理
确保管道安全
法律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管道企业应当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测、 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对管道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应 当进行重点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
小于钢管的磁导率。若存在缺陷,磁力线发生弯曲,并且有一部分磁力线泄漏出钢管 表面。利用传感器缺陷处的漏磁场, 对缺陷信号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可判断缺 陷是否存在及缺陷有关的尺寸参数。
钢管漏磁检测标准文件
NB/T 47013.12—201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2部分:漏磁检测 GB/T 12606-1999 钢管漏磁探伤法
开展油气等各种易燃易爆品输送管线的专项安全大检查 《关于深入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的通知》(安委〔2014〕7号) 要加强管道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保证所属管道本质安全
国务院
质检总局
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第十三条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对其生产、 经营、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负责。 第五十条从事本法规定的监督检验、定期检验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 以及为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提供检测服务的特种设备检测机构,应 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核准,方可从事 检验、检测工作。 (一)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检验、检测人员; (二)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 (三)有健全的检验、检测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6.2.8 系统功能核查 应在检测实施前和结束后,采用校准试件对设备进行系统功能 核查。在系统遇到故障或者修理后,需进行系统功能性核查。 6.2.9 检测设备的维护 检测实施前对检测设备进行维护和功能检查,以保证仪器功能 正常。在现场进行检测时,如怀疑设备的检测结果,应对设备 进行功能检查和调整,并对每次维护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
《特种设备安全法》:对压力管道的生产、经营、使用实施全过程 监管
《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 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
国务院令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法律法规+政府监管+企业管理
确保管道安全
国务院文件 《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4〕27号) 目标任务: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
6.2.4 扫查装置 扫查装置应与被检工件的曲率相匹配,可采用手动或电动的方 式进行扫查,扫查速度不应低于0.3m/s。 6.2.5 灵敏度 对于小于等于8mm的壁厚,当涂层厚度小于6mm时,可探测到被 检对象表面厚20%深的人工缺陷;壁厚大于8mm或涂层厚度大于 6mm时,其检测灵敏度由用户与检测单位协商确定。 6.2.6 信号显示 应采用指示灯、屏幕等方式显示缺陷的位置、深度当量或其他 信息。 6.2.7 系统校准 每年应至少一次采用校准试件进行系统校准。校准通过将检测 系统在校准试件上检测人工缺陷来进行。
4.2.2.3 制作要求 4.2.2.3.1 试件表面不应沾有异物,且无影响测试结果的缺陷。 4.2.2.3.2 试件上加工的人工缺陷应进行测定,并满足相关标 准或技术条件的要求。 4.2.3 垫片 应采用已知厚度的非导磁材料,推荐厚度为 0.5mm的整数倍。 4.2.4 被检工件 4.2.4.1 被检工件表面应无厚铁锈或污垢等固体残留物以及可 能影响检测的其他障碍物,如不能满足要求,应加以清除,清 除时不应损坏被检工件表面。 4.2.4.2 应考虑被检工件表面的涂层厚度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4.4 安全警示 本部分没有完全列出进行检测时所有的安全要求,使用本 部分的用户有义务在检测前建立适当的安全和健康准则。 检测过程中的基本安全要求如下: a)检测人员应遵守现场的安全要求,根据要求穿戴防护工作服 和佩带有关防护设备; b)检测时,应注意磁场吸力导致的人员受伤和设备损坏; c)检测时,应注意磁场对其他辅助电子设备的影响。
4.3.3 对于每台承压设备的漏磁检测,应按照通用检测工艺规 程制定漏磁检测工艺卡,若同规格设备处于同样工况,可以共 用一个工艺卡。 4.3.4 漏磁检测的相关因素 4.3.4.1 扫查速度与方向。 4.3.4.2 提离值。 4.3.4.3 被检工件厚度和电磁特性。 4.3.4.4 检测仪器的磁化能力。
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 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 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安委会文件 《关于开展油气输送管线等安全专项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安委〔2013〕9号)
6.3 附件 6.3.1 校准试件 校准试件的制作参考附录A的A.1和A.3。 A.1 校准试件 校准试件应选用与被检对象电磁特性相近的钢板制作,试件的 厚度可选用8mm,也可选用其它不超过20mm厚的钢板;试件的宽 度至少为探头阵列总扫查宽度的2倍,试件的长度至少为1250mm。 可选用φ2mm~φ6mm范围内的铣刀在校准试件上分别加工出长 为探头阵列总扫查宽度的1.5倍、深为板厚的20%、40%、60%和 80%的4条横槽,槽宽度与深度的公差不大于± 0.2mm,槽与槽 之间的间距至少为200mm。图A.1为校准试件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