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ppt
亭香云蔚亭
荷风四面亭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
山”。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
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
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
所撰。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
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
秋冬四季。
-
待霜亭
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 桔》诗歌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 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洞庭山 产橘,待霜降始红。此地原植柑 桔数本,王右军《黄柑帖》亦云 “霜未降,未可多得”。以“待 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 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 红,所以必须“待”之。 17
-
15
一池三山
B A
景观较平淡、 优雅、宁静。
利用山石把水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利用假山石分割 的空间相互连绵、延 伸、渗透,找不出一 条明确的分界线。
-
景观较集中, 而富变化。
16
一池三山景区
译意:白梅飘香树木葱茂。雪 香云蔚亭草书匾额“山花野鸟之间” 富有山林野趣的山花和野鸟,充满 了春的活力,雪香云蔚亭南柱楹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显 静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出一个 幽静、深邃、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 描绘世界的静止和安谧,颇富佛教 禅意。
5、近代的破坏: 辛亥革命伊始时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抗战时期的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 都看中了拙政园。时疫医院、戒烟所都曾是拙政园的别名。 至抗战爆 发前夕,一代名园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 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亭阁倾圮,荒秽不堪。
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 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移步换 景”的效果。
中区水面积平面图
见山楼景区
中
一池三山景区
部
园
区
远 景枇
平
小飞虹景区
香 区杷
面
堂
园
图
景
区
-
10
枇杷园
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 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 建筑为玲珑馆。
枇杷园景观
对景2
枇杷园剖面图
空间划分的元素主 要有围墙、廊架、建筑 小品、山石、水体、植 物等,运用不同的分割 的手段把空间特性展现 得淋漓尽致。此处用云 墙来划分空间,曲线的 运用给空间增添了一些 情趣。
-
5
拙政园分析图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
西区
(原“补园”)
N
中区
(原“拙政园”)
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 分为东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归田园居”)、中区(原 “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 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
-
东区
(原“归园田居”)
6
拙政园总平面图
-
7
历史沿革
1、明代: 1509年(明正德四年),由王献臣所建,取名「拙政」因晋朝潘岳《闲 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海棠春坞
海棠春坞平面图
连廊与墙 体形成小院, 延廊看过去直 到小院底部, 是空间产生一 种延伸感。
-
13
梧竹幽居
框景
对景 东西次轴线
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 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 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
-
14
绿漪亭
绿漪亭平面图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 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亭子突 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 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 生,情趣盎然。
2、清初: 1631年(崇祯四年),王心一接手此园东部,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 居」,取意陶渊明诗。清顺治十年,陈之遴购得此园。1662年,拙政园 充公。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其后还予陈之遴子, 再卖给王永宁。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败亡拙政园再次充公康熙十 八年,为苏松常道署。
3、乾嘉时期: 1738年(乾隆三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 部分,中部精华为蒋棨“复园”;沈德潜特为之作《复园记》曰:“不出
-
9
中部概况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 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 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 明代的格局。
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 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 面有分有聚,是全园的纽带和灵 魂。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 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 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 法。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 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 间,拙政园共分为5个景区。
私家园林 -------中国园林之母
班级:城规11302班 组员:李敏锐、宋多多、
胡晓、李萍、黄慧
-
1
-
2
拙政园
-
3
• 拙政园简介 • 拙政园平面分析
• 拙政园历史沿革 • 拙政园中、东、西园分析
概况 景区分析
• 拙政园造园艺术
-
4
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明朝正德年间,位于 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是中国一座 著名的园林。拙政园是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拓建 而成,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 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 名“拙政园”。拙政园为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 齐名。作为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被誉为 “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其中开 放面积约73亩。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 清建筑园林遗产。
-
透过枇杷园的门洞看雪香云蔚婷
11
绣绮亭
荷花池
远 香 堂
绣绮亭三面开敞,北可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远眺 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 “生平直且 勤,处世和而厚” 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 之匾,两侧还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这样的应景之 对。
-
绣绮亭平面图 枇杷园12
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西部为叶士宽“书园”。嘉庆十四年(1809) 复园为查世倓所得嘉庆二十五年(1820)归吴琏称吴园。此为拙政园历 史上最盛期,和清代风格形成期。如今园林风格大体成型于此。
-
8
4、咸、同、光时期: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李秀成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 忠王府。同治年间的李鸿章设行辕于此地、后巡抚张之万同冶十一年 (1872)倡议设立奉直会馆。拙政园西部于光绪三年(1877),由吴县 富贾张履谦买入,改名为「补园」。邀请吴中画家顾若波、陆廉夫、书法 家俞粟庐等设计布局,历时近十年建成,具有典型晚清园林风格花园改名 补园意为补充拙政园的不足,奠定了拙政园西部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