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的园亭分析
1.园亭的立意 1.1 借水立意 顾公任在《吴下名园论》中写道“拙政园是以水 池为中心,全园水的部分,约占十分之七”。它的特点 是布局疏密自然,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 疏朗自然。以水为主题,在各个方面充分抓住主题,突 出水的优美。 园亭以独特的造型,结合水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高 低错落布置,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 பைடு நூலகம்风景画。水边设亭,一方面是为了观赏水面的景色, 另一方面丰富水景效果。
1.2 借花木立意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 相承,沿袭不衰。园主在保持自性清静中品赏 自然景观植物的本真特性,从而获得天地之真 气,感悟到宇宙的空灵之中含有无限的真趣。 如“荷风四面亭”的荷,夏季清香四溢、荷风 拂面;待霜亭以桔林所辅,寓意“霜降红”;“雪 香云蔚亭”以梅构景,是赏梅胜境。且因 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 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追求一种 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亭,这个精雅而小 巧的建筑形式,在空间营造上有着独特的布局和 构图手法,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凝聚着中 国绘画和文学的精华,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富 有诗情画意。在园林的布局中,起到了借景、组景、 纳景、引景、框景,以及增加景物之间的穿插、对比、 映衬、转换、渗透的作用,很适合中国园林意境创造 的需要,从深层意义上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感
2.园亭布局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 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 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 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18.5亩。 其总体布局 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 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 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 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 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 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 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 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 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 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 两者与其北面的 “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 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 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 一个幽静的水院。
拙政园中部以水池为中心,沿池四周的景亭彼此呼 应,构成一个环湖的风景面,来控制以莲池为中心的空 间景观。梧竹幽居、北山亭、雪香云蔚亭和荷花四 面亭等,串联成一组高低错落的景观建筑群,形成中部 景区的景观构成控制面,从而使景观环境变得更加丰 富。 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与谁同坐轩,在丰富拙 政园西部景区空间的构图上,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 亭座落在小岛的转角处,三面近水、一面背山,正面对 着别有洞天门洞入口,彼此映照,门洞东西两侧分别 与倒影楼和三十六鸳鸯馆相望;背面墙壁的花窗,则正 好成为上坡上笠亭的框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 周围的建筑形成了相互呼应的观赏线,成为景区视线 的交点和景物构成的中心.
谢谢!
荷风四面亭”因四周池水潆绕,尽植荷花,具有“柳浪 接双桥,荷风来四面”的风韵特色。
荷风四面亭”因四周池水潆绕,尽植荷花,具有“柳浪 接双桥,荷风来四面”的风韵特色。 “与谁同坐轩” 又名扇亭依水而建地理位置 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 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 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塔影亭”系单檐八角形攒尖顶亭,此亭建在水池中 心,亭影倒映在水里,宛如亭亭一塔,故名塔影亭。 “涵青亭”是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 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 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 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 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 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嘉实亭 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 “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其题额为隶书,款署 “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 的。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 色。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 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 以粉墙为绘也”。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 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 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 置均经过周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 美的构图。它的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 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亭旁植有多株 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 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
“嘉实亭”,位于中园东部批把园内的一座小亭,其名典出 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江梅有嘉实”;
“梧竹幽居亭”亭取四方攒尖式样,嫩戗发戗, 飞檐翘角,四壁设有月形洞门,粉壁之外以回廊, 宛若亭中有亭。而其外方内圆的造型,又仿佛 是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哲理的物化。纵观 其构思之独特、设计之巧妙,为苏州古典园林 诸亭中的孤例[3]。亭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 情。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 物。正所谓“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 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 园林之典范”。 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 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早期与今日的园林布 局有着一定区别。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 具个性的特点。在嘉靖十二年文征明依园中景物绘图, 共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 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拙政园随 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 独特地位。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拙政园的园亭分析
拙政园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 ( 宏)寺。 明正德四 年(公元 1509) ,明代弘 治 进 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 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 参 与 设 计 蓝 图 , 历 时 16 年 建 成 , 借 用 西 晋 文 人 潘 岳 《 闲 居 赋 》 中 “ 筑 室 种 树 , 逍 遥 自 得 …… 灌 园 鬻 蔬 , 以 供 朝 夕 之 膳 ( 馈 ) …… 是 亦 拙 者 之 为 政 也 , ” 之 句 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 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 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 园主,曾 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 府 , 或 散 为 民 居 , 直 到 上 个 世 纪 50 年 代 , 才 完 璧 合 一 , 恢 复 初 名 “ 拙 政 园 ” 。 拙 政 园 全 园 占 地 78 亩 ( 52000 平 方 米 ) , 分 为 东 、 中 、 西 和 住 宅 四 个 部 分。住宅是典的苏州民居.
“涵青亭”是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 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 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 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 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 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 莲轻荡。
1.2 借花木立意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园主在保持 自性清静中品赏自然景观植 物的本真特性,从而获得天地之真气,感悟到宇宙的空灵之中含有无限的真 趣。如“荷风四面亭”的荷,夏 季清香四溢、荷风拂面;待霜亭以桔林所辅,寓意“霜降桔红”;“雪香云蔚 亭”以梅构景,是赏梅胜境。且因 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 亭构景追求一种心性高洁、孤傲 清逸的境界[2]。“嘉实亭”,位于中园东部批把园内的一座小亭,其名典出 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江梅 有嘉实”;“梧竹幽居亭”亭取四方攒尖式样,嫩戗发戗,飞檐翘角,四壁设有 月形洞门,粉壁之外以回廊,宛 若亭中有亭。而其外方内圆的造型,又仿佛是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哲理 的物化。纵观其构思之独特、设计 之巧妙,为苏州古典园林诸亭中的孤例[3]。亭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 刚柔忠义之物。正所谓“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
甚佳,树高 “与谁同坐轩”又名扇亭依水而建地理位置 甚佳 树高 与谁同坐轩” 而雄,石幢静立 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 凭栏远眺,还 石幢静立,人在轩中 无论是倚门而望、 而雄 石幢静立 人在轩中 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 还 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 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拙政园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 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 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 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 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 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 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