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6 幼儿良好品行的培养

单元6 幼儿良好品行的培养

单元6 幼儿良好品行的培养任务1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理论知识一、幼儿自信心的含义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自信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

说得通俗点,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自信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居里夫人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许多实践证明:自信会以惊人的力道发掘儿童潜在的智力,展现他们蕴藏深处的美,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敢于对各种人生险境进行挑战。

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将永远和成功无缘。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自信心强的人,能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并能想方设法获得成功,成为生活的强者。

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会退却,成为生活中的弱者。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从充满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在伸出无形的手在帮助他。

”这个世界有上帝吗有,上帝就是你的自信心!所以说,自信是儿童健康成长,早日成才的重要因素。

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大哲都极力推崇自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

——苏格拉底教育学家们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学认多少字,背多少诗,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细小的感觉,给孩子培养出一份自信心来。

特别是4——5岁的幼儿,正处于自尊心、自信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抓住关键期进行及时的教育培养,可事半功倍。

二、幼儿自信心的发展特点王娥蕊、杨丽珠于2006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现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从认识、体验、行为三个方面共同建构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自我效能感作为幼儿自信心的最高体现,在幼儿自信心结构三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

自我效能感是最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之一.它是一个人有能力去完成某些行为的信心,这些行为能使他获得一种期望的理想结果。

当自我效能感高的时候,人有信心完成某些行为,克服某些困难情形,获得成功体验,这时自我效能感可以被看作是自信心的一种特殊形式。

国外学者(Yoder,1988)指出,幼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五个发展自信心的关键时期:第一个关键时期(O~2岁),称为基本的信任期;第二个关键期(2—3岁),即从婴儿期到蹒跚学步期的创伤性过渡期;第三个关键期(4~5岁),即兄弟姐妹争宠期;第四个关键期(5、6岁——2、13岁),即同伴竞争期;第五个关键期(13~19岁),即独立战争期。

她认为发展幼儿自信心的关键所在,就是父母应该在幼儿自信心发展的这五个关键时期给予幼儿及时恰当的指导,使幼儿顺利度过每一个关键期。

国内王娥蕊、杨丽珠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几个结论: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总体上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呈曲线式的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不均衡。

4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信心发展的转折期。

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总体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各年龄组都是女孩儿自信心水平略高于男孩儿。

三个维度,也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现、成就感,3——4岁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国内外的研究都共同指出,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家长、教师要注重对其培养。

三、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目标及评估1.不同年龄段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目标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特征和学习上会反应出不同的特点。

在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中,家长、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应性的教育,如培养的内容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效果会适得其反!表6——12.幼儿自信心的评估也就是用什么方法鉴定孩子是否有自信心。

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量表法和问卷法。

对幼儿自信心评定的额量表可参照137页,看幼儿在游戏、学习、劳动中的具体表现。

但对于家长和幼儿教师最直接最便利的还是观察法。

表6——23.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4+2+1”的家庭模式,使大多数幼儿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再加上家长对幼儿的包办代替、过度期望造成了幼儿缺乏自信心。

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信心是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成功的基石。

但事实上,“4+2+1”的家庭模式,使大多数幼儿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再加上家长对幼儿的包办代替、过度期望造成了幼儿缺乏自信心。

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

2、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

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3、不敢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4、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5、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

6、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处或独自游戏。

7、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

8、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9、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

10、在必须完成一件未曾做的或看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时,常常先说:“老师我不会的。

”,“老师帮帮我”。

也有人归纳得更详细,共有26条。

1、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总是害怕失败;2、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面对困难挫折时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3、害怕去面对和尝试新事物、新活动;4、用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且悲观;5、敏感、多虑,容易因小事而过度焦急、容易烦躁不安和担心害怕;6、对自己特别挑剔,不满意自己的行为结果;7、沉默、孤僻,不愿意和周围人说话、交流,不喜欢自我表现;8、当有人提问时,常低头不语,害怕面对别人的关注,总想躲开别人的注意;9、在集体活动中不愿当领导,也极少提出意见和建议;10、喜欢听从他人安排,没有自己主见;喜欢顺从、模仿别人;11、不敢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独自游戏;和一个新朋友交往需要一个很长时间;12、在游戏中途喜欢旁观,不主动参与活动;13、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14、反复提问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15、频繁地要求得到肯定,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认同;16、很少能够据理力争,在讨论问题时,往往静默不语;在分歧争论时从不坚持,容易让步,放弃自己的意见;17、总是过分依赖熟悉的成人,做事情喜欢父母或老师代办;不敢独自去面对事情,缺乏独立生活能力;18、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感到不安,烦恼,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惧怕陌生人;19、缺少朋友,很难与伙伴建立友好关系,表现的很孤独;20、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常常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依赖于他人帮助,向老师告状或回家告诉父母;21、经常羡慕其他小朋友有时候孩子总是看着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好,生活好;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虽然自己也有这些,但总是觉得不如别人的,不爱玩自己的。

22、优柔寡断、拖拖拉拉;缺乏自信的人通常害怕作错决定。

他们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做那些自己「应该」或别人期望他做的事,于是干脆就什么都不做,或能拖就拖。

他们不愿意作决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因此,他们不作决定就不会犯错。

23、过于听话,性格顺从、做事负责、听话、守纪律、自制力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言行方面略有越轨,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益。

那些对家长言听计从的孩子,通常低估了自我价值,自信心比较弱,对环境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怀有恐惧。

他们把良好的行为作为自我保护手段,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越小,所谓的“风险”也就越少。

这都是他们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而在人格成长方面,缺乏进取独立的能力。

24、经常指责和抱怨;习惯抱怨和卸责的人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他们试图透过贬低别人来抬升自己。

25、容易挑剔别人;我们对那些不接受或不同意我们价值观的人百般挑剔,试图透过证明自己对、别人错,来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会厌恶别人也有我们同样的毛病和弱点。

26、好胜;如果想自己总是赢或总是对的,说明我们急于要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

我们试图透过自己的成就达成这一点。

我们的出发点在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赞同。

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时沉闷、冷淡,有时活泼愉快;喜欢独自游戏,参加合作游戏时,不愿当领导者,对别的小朋友是否喜欢和自己一起玩没把握;极少提出意见、建议,对别人粗暴干预自己的活动,从不坚持,有分歧争论时,较易退宿、让步、放弃意见,喜欢顺从与模仿别人;在作业或游戏中途,有时会旁观和闲逛,忘却目标,结束时,谈不清自己做过哪些事,也不善于评价;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积极,有时重复别人的回答,遇到较复杂的任务,思维停滞,不想努力或求助于人;注意力有时涣散,惧怕尝试新任务,常常因跟从别人,把自己的正确的答案改错了,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的勇气;对个别事物特别害怕,如有的幼儿怕纸工,有的怕计算;在自选活动中,总是挑容易的任务,理由是“我能做这个,哪个不能”,“我不行”等等。

四、造成幼儿自信缺乏的原因分析1.教育环境是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这里指的教育环境主要是成人对幼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有三种:第一,过度保护型。

现代社会的家庭里,大多数幼儿是“小皇帝”“小太阳”,更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上辈样样都舍不得他们干,视幼儿为柔弱的个体,总是煞费心思为孩子解决各种困难。

如:手手伸出来、奶奶来穿衣服、嘴巴张张大吃一口饭、别扫地我来扫……。

这种过度地照顾和过分地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能力、活动能力,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长久这样会造成他们不善于交往,有较强依赖性,遇到困难缺乏耐挫感,并会形成自卑心理。

第二,过多否定型。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每位家长的梦想和期盼,各种早教机构,各种兴趣班随处可见。

但有些成人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盲目要求孩子按成人的轨道成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使孩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过多的批评,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感到成人对他的不尊重,这样会使幼儿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从而引发自卑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