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
主讲人:李树锋
新古典主义文论
概述
古典主义文论: 以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为代表的古希腊罗 马理论家的文艺理论。
新古典主义文论: 以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实践和理论著述为典 范,遵从古代艺术规则,有意直接模仿古 代艺术,在此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文学理 论。
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条件: 1、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2、思想条件 3、特殊的文化机构
法国人作为拉丁民族,自认为是古罗马的 继承人,政治上他们效法古罗马帝国,文 学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布瓦洛《诗的艺术》 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看作贺拉斯《诗艺》 的转述和扩充。
然而新古典主义毕竟产生在17世纪由封建 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欧洲,虽 然表面上它是向古代尤其是古罗马时期回 归,但实际上是人们面临当时社会的现状 而采取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对策。
“如果我们只知因袭陈规,便会丢掉他 们原有的完美,而创造不出自己的新 东西,所以我们不能照抄他们的线条, 而是模仿自然的原形;我们既面对真 实的生活,又有古人的经验,便无疑 会发现古人尚未看到的生活上的某些 气质与姿态。” 这样也才保证诗与其 他艺术由于今日的刻苦钻研而愈益完 善。
2、法英之争
“谁不知适可而止就永远不会写作” 赞赏那些会用“灵活的歌喉”的诗人, “由庄重转入柔和,由诙谐转入严 肃”,要求诗人“提高你的格调吧, 要从工巧求朴质,要崇高而不骄矜, 要隽雅而无虚饰”。
2、自然 艺术要模仿自然,要描写自然人性。
在谈到喜剧创作时他说:“因此,你们,作家呵, 若想以喜剧成名,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 性。”并告诫道:“切不可乱开玩笑,损害着常理 常情:我们永远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
“既然古典经过长久时间的考验而仍为人 所赞赏,它们就是抓住了自然(人性)中普 遍永恒的东西,符合理性的东西,真实和美 的东西。它们可以教会我们去怎样看自然、 怎样表现自然。”
这样一来,学习古典作品就与模仿自然、 遵从理性的要求完全一致了。模仿古人也就 是模仿自然。学习用古人的方法去模仿眼前 的自然,就是寻求
3、评价 布瓦洛的文学理论虽然以贺拉斯的《诗艺》 为蓝本,但他把诗艺规则与理性相联系,针 对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文坛的实际情况进行论 述,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和明确的现实 目的,在理论上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作了 总结。就他的文艺思想本身而言,多重复前 人,少有创建。 “他所做的事,就是把新 的趋向比他以前任何一个人说的更透彻,而 且说得如此之好,已没有再说的必要。他能 够做到这一点,也是足可引以为荣的。”
屈雷顿的戏剧理论既保持了古典主义 精神,又同情于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 国文学传统,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二、古典诗评的原则
蒲柏(1688—1744),英国著名 诗人、批评家,重要文论著作有 《论批评》、《荷马史诗序》、 《莎士比亚全集序》等。
蒲柏的《论批评》是用诗体写成的, 分三个部分。
二、新古典主义文学实践的表现 1、主要体现在法国的戏剧创作方面,代表 人物: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布瓦洛是 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者,同时又是新古典 主义文学规则的制定和阐释者。
2、英国新古典主义文论,代表人物:屈雷 顿、蒲柏、约翰生
3、德国新古典主义文论,代表人物:高特 雪特、温克尔曼
屈雷顿《悲剧批评的基础》一文从对亚里士多 德《诗学》就悲剧所下定义的解读和分析入手, 主要论述了悲剧中的行为和人物性格问题。 首先,悲剧描写与刻画的行为必须是伟大人物 的单一的行为,而不能是双重的行为,否则就 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和关怀,因而破坏诗人 的本意”。 其次,性格决定人的行为。戏剧中的性格表现 应明确、与实际人物相符、整出戏中保持一贯。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 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 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在布瓦洛看来,像高乃依、拉辛、莫里 哀这样的法国戏剧作家,他们之所以能 写出优秀作品,取得非凡成就,原因就 在于他们成功地借鉴和仿效了古希腊罗 马时期的经典作品。在布瓦洛那里,古 典原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 “我尊敬这些作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 作品流传得这样长久,而是因为它们在 这样长久的时期里博得人们的赞赏。”
一、理性与自然 1、理性
《诗的艺术》中宣称: “首须爱理性: 愿你的一切文章永 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 值和光芒。”
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指人生来就有的辨别 是非好坏的能力,是普遍永恒的人性中的 主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具有普遍、绝对 和永恒性,能够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差 异。
因此,当布瓦洛在探讨文艺创作中的诸多 矛盾(如情与理、雅与俗、简与繁、形式 与内容、语言与思想)时,始终以理性为 出发点,强调用理性来认识和衡量一切, 理性原则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
1、经济政治条件
17世纪欧洲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不 平衡状态。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俄国等国家 或内忧外患或战乱频仍,自身发展停滞不前。 英、法两国资本主义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英国完 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欧洲政治体制上最为先 进的国家,但由于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导致王权复辟。
3、特殊的文化机构
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建立还与一个特殊 的文化机构有关,那就是“法兰西学院”。 它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首相黎塞留庇 护下成立的法国官方最高学术团体,定期 讨论文化特别是文艺方面的问题,并进行 裁决,其结果具有法律权威和效力。 法兰西学院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学术领 域的一种权力象征,同时也为新古典主义 文论提供了一套基本信条,即一切要遵循 法则、一切要符合规范、一切要服从权威。
布瓦洛的自然原则,是借自然表现情 理,让自然服从理性,这种主张一旦 与僵化静止的历史观念相结合,极易 导致艺术的概念化和公式化。
达蒙 艾琳娜
斯泰凡
二、古典原则 1、原因
新古典主义强调文艺应描写普遍永恒 的人性,这样才能经受时间考验,得 到古往今来的一致赞赏。而久经考验 的作品必定是抓住了普遍人性的作品。 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洗 练,因此成为新古典主义者模仿和学 习的对象。
3、诗韵之争 一方认为,戏剧既要模仿自然,就应 该越真实越好,因此严肃剧中不应用 韵。另一方指出,严肃剧用韵也可以 自然。“戏剧要真的像自然,就必须摆 得高于自然。”诗韵可以平衡和限制作 家的想象力,防止他的头脑充斥幻想, 从而保证戏剧的结构紧凑与均衡。
评价 对于《论诗剧》的对话论辩体裁,让当时文坛的 不同观点正面交锋,各抒己见。屈雷顿通过人物 之口,先介绍和维护了法国戏剧家、评论家提出 的新古典主义戏剧原则,但接着就表现了他对英 国戏剧的偏爱,并设法把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理 论与17世纪英国剧作家们的实践协调起来。有人 指责屈雷顿的《论诗剧》故意写得八面玲珑,不 作定论。然而,如果考虑到他在法国新古典主义 原则与英国文学传统之间建立联系的努力,这种 行文方式反而应当得到肯定。 “他的思想在法国批评家那一边,但他的感情却与 英国过去伟大的诗歌息息相通。”
《论诗剧》 以四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用论辩的口 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即古今之争、 法英之争、诗韵之争。
1、古今之争 对立双方一方强调古典作家和作品的 示范作用,认为现代剧作家在模仿和 表现自然方面尚未达到古人的成就。 现代作家只能加倍努力,才能与他们 匹敌。另一方则认为,应当承认,现 代作家从古人那里获益良多,但要想 超越前人,就要加上自己的辛勤劳动。
一方认为,英国戏剧应模仿和学习法国戏剧, 法国剧作家信奉古典的“三一律”原则,重视 对韵的运用,而这些都是无须证明的戏剧艺术 的正确规则。
另一方认为,戏剧是对自然的生动模仿,法国 戏剧虽然遵守规则、结构整齐,但却想象狭隘, 缺少激情,情节贫乏单一,人物没有个性。相 比之下,英国戏剧则是想象雄伟,气势恢宏, 情节变化有致,人物气质独特。因此,英国戏 剧高于法国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可为佐 证,他超越其他剧作家,“像参天松柏高出短 小的灌木一样”
2、表现 学习古典作品就要学习古代作家塑造人物和处理题 材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经过后人总结,被抽绎成限 制性的规则。像“三一律”这样的规则,在当时广受 争议,西班牙和英国的剧作家们并没有对此多加关 注,布瓦洛却视其为必须遵循的规则。
“剧情发生的地点也需要固定、说清。一天演完的 戏里可以包括许多年。理性要服从它的规范,我们 要求艺术地布置着剧情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 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第二节 屈雷顿、蒲柏、约翰生
英国新古典主义 的产生迟于法国, 其文学理论观念 和批评准则的建 立深受法国新古 典主义的影响。 英国新古典主义 文学理论的代表 作家是屈雷顿、 蒲柏和约翰生。
一、古典主义戏剧原则
屈雷顿(1631-1700), 英国诗人、剧作家、批评 家,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 始人,享有“英国文学批 评之父”的美誉。文学理 论和批评方面的主要论著 有《论诗剧》(又译《论 戏剧诗》)、《论英雄剧》 《悲剧批评的基础》等。
法国于16世纪末加强了重要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 ,国内的重商主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 级与王权之间相互妥协让步,使其成为中央集权 高度发达的封建国家,统治者为维护和强化自己 的权力,在文化思想领域强调秩序和理性,这就 为新古典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土壤。
2、思想条件
在当时的欧洲,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 唯理主义思想广为盛行。笛卡尔强调 理性和思考的重要性,提出了“我思故 我在”的名言。理性主义注重秩序、推 崇法则,从理性的角度探索宇宙万象, 建设国家的道德法制。 这一思潮符合当时国家统治的需要, 因此理性精神成为整个社会赖以维持 和发展的基础。当理性主义渗透到文 学理论领域的时候,新古典主义文论 便拥有了自己的哲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