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第3章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第二版)第3章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1)首先是对芳族化合物的吸附。例如农药、除草剂、表面活 化剂、天然色及酚类等。这类化合物与活性炭间形成给受复体。活 性炭中的羧基氧为电子给体,溶质中的芳环中有NO2一类取代基时, 给受作用还要加强。 (2)非极性的链烷化合物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过程同样也受酸 性氧化物的阻碍,这类化合物只是在无酸性氧化物的活性炭表面上 才能很好地被吸附。但在特殊情形下,当活性炭表面上的金属能起 加强吸附作用时,非极性的链烷化合物也能很好地被含有酸性氧化 物的活性炭吸附。突出的例子为活性炭吸附二丁基二硫(C4H9)2S2 的研究结果。(C4H9)2S2 是水中产生臭及味的原因。由于S—S键 是一个过剩电子的定位点,受活性炭表面的正电荷金属离子诱发了 (C4H9)2S2 分子的感应极化,加强了吸附能量,可以不受酸性氧化 物的影响。 (3)活性炭对于吸附无机物也有一定的潜力。粒状活性炭对于 Ag+,Cd2+,及Cr042- 等离子的吸附去除率可达85%以上。对于水中大多 数的金属如锑,砷,铋,锡,汞,钴,铅,镍,铁等均有很好的吸 附潜力。活性炭对水中卤族分子Cl2,Br2,及I2的吸附能力顺序为良 好,强及很强,Cl2及Br2 并被还原。 总之,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是由它的表面基团类型,比表angmuir和BET公式都是理论公式,Freundlich公式则属于经验 公式。Langmuir公式是根据吸附的物质只有一层分子厚的假定出 来的。由于吸附剂的表面积是一定的,Langmuir公式中必然要出 现一个吸附量的极限值来。BET公式则从许多层物质的假定推导出 来的,故吸附量没有极限值,平衡浓度则以被吸附物质的饱和浓 度为极限。Freundlich公式则能适应介乎上述两者间的吸附情况。 最后要强调的是,究竟应选择哪一个公式来处理吸附数据, 必须以实验数据按照不同的吸附公式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得 出。
x 0.13 0.345 20 0.249 (mg / mg ) m 1 0.13 20
因此,物料衡算方程将变成 100(20—1)=M(0.249—0.0397) 每秒钟补充的新鲜活性炭M=9.1克,比47.9克小多了。
上面的计算提出了一个逆流吸附的概念。实践中需要两 个串联起来的CSTR才能体现。如下图与例题2相比,例题1 的操作方式称为顺流吸附。
M/g· s1
M/g· s-1
图2 二级逆流吸附
例题2 原始资料同例1,但按照图2所示的二级逆流吸附操作, 求每秒补充的新鲜活性炭量。 解:CSTR2的平衡浓度ρ2即出水浓度1mg/L,因此(x/m)2值 也和上题一样,为0.0397 mg/ mg,但CSTR1的ρ1和(x/m)1则必须重 新计算.补充的活性炭量仍以M代替。 在CSTR2中,M mg活性炭所吸附的有机物总量为0.0397M mg, 折合为从每升水中吸附了(0.0397M/100)mg,吸附后的平衡浓度 ρ2为1 mg/L,因此得CSTR的进水有机物质量浓度为
每克炭只起吸附0.0397克有机物的作用,但是,每克这种活性炭 实际具有吸附0.345克有机物的极限潜力(在平衡浓度相当高的条 件下).由于废水的有机物浓度为20 mg/L,这个极限潜力是无法发挥 的.如果把每克已经吸附了0.0397克有机物的活性炭再用来处理含 有20 mg/L有机物的废水,那么,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为
3. 活性炭性能及影响因素及吸附作用 (1)表面的氧化物复体(complex)的性能。一般把活性炭的 表面氧化物分成酸性的和碱性的两大类。酸性官能团有:羧基,酚 羟基,醌型羰基,正内酯基,荧光型内酯基,羧酸酐基及环式过氧 基等, 其中羧酸基,内酯基及酚羧基被多次报导为主要酸性氧化物, 对于碱性氧化物的说法有分歧。有的认为是如氧萘的结构,为苯并 恶英的衍生物,另一种说法认为碱性氧化物最好用类似吡喃酮的结 构来代表。 (2)酸性氧化物使活性炭具有极性的性质,因之倾向于吸附极 性较强的化合物。这些带极性的基团易于吸附带极性的水,因而阻 碍了在水浴液中吸附非极性物质的过程。为了避免形成更多的类似 羧基的基团,妨碍吸附非极性物质的过程,活化的温度必须在900OC 附近,再生的温度也同样注意。 (3)活性炭表面的金属离子部位带有正电荷,对那些有过剩电 子的部位的分子有吸引力,可以增加活性炭吸附的速率。活性炭表 面带有金属的是有利的。
假
第三节 Langmuir公式的推导
设 !
推导假定有如下四条: (1)被吸附的物质只有一层分子厚; (2)被吸附物质的颗粒和水分子一样大; (3)每个吸附颗粒占面积σ o ; (4)只考虑在单层内的平衡关系。
如果用○及 ◎ 分别代表未被吸附的水分子及物质颗粒,●及⊙ 分别代表被吸附的水分子及物质颗粒,它们都是一般大,固定在吸 附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的厚度。 假设被吸附的水分子和物质颗粒的粒目分别为n1s及n2s个;则未 被吸附的粒目分别为n1及n2个。由于两者颗粒大小相等,1克吸附剂 表面所具有的吸附部位数量是一定的(即n1s+n2s=n,即1克吸附剂表 面共有n个σo面积),在吸附部位以外能容纳水分子或者物质颗粒的 个数必然是一定的,也就是说,1克吸附剂表面积上能容纳的颗粒 总数量是一定的。
x f ( e ,T ) m
当T不变时
x f '(e ) m
按上述试验过程所得的 x/m对ρe所画出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相应于一种吸附公式, 如下页图所示:
x m
x ( )0 m
x m
x m
e
e
s
e
Ⅰ型
Ⅱ型
Ⅲ型
Ⅰ型:ρe没有极限值,但是x/m却有一极限值(x/m)0 。这 类吸附实验资料可以用Langmuir公式处理。 Ⅱ型: ρe有一个极限值ρs ,称为饱和浓度,但是x/m却没有 极限值,这种类型等温线可以用BET(brannauer 、Emmett 、 Teller)公式处理。 Ⅲ型: ρe与x/m都没有极限值,可以用Freundlich公式处理。 具体处理过程见下页
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
第三章
活性炭吸附
第一节 活性炭的性能 1. 活性炭的制造——分为炭化及活化两步。炭化也称热解,是在隔 热空气的条件下对原材料加热,一般温度在600 OC以下。炭化有多 种作用: 一是使原材料分解放出H2O, CO, CO2 及H2等气体。第二个作用 是易使原材料分解成碎片,并重新集合成稳定的结构。活化是在有 氧化剂的作用下,对炭化后的材料加热。当氧化过程的温度在800— 900OC时,一般用蒸汽或CO2为氧化剂;当氧化过程的温度在600OC 以下时,一般用空气做氧化剂。在活化的过程中,烧掉了炭化时吸 附的碳氢化合物,起了扩大孔隙的作用,并把孔隙与孔隙之间烧穿, 活化使活性炭变成一种良好的多孔结构。 2.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分成粉末状和粒状两种类型。每克活性炭的表面积可高达 1000 m2 。 但99.9%以上的面积都在多孔结构颗粒的内部。活性炭的 极大地吸附能力即在于此。粒状以吸附柱的形式来应用,当吸附能 力饱和后,通过再生以恢复其吸附能力。粉末活性炭系直接投加于 水中,经混合吸附后分离出来,由于再生技术尚未完善的关系,过 去往往作为废物排掉。
以(x/m)1和(x/m)2带入得
0.0397M 1) 100 100(20 1 ) [ 0.0397]M 0.0397M 1 0.13( 1) 100 0.13 0.345(
以ρ1=(0.0397M/100)+1代入并整理成下列形式
19 0.0397( M / 100) [ 0.00178 ( M / 100) 0.045 0.0397](M / 100) 0.00517 ( M / 100) 1.13
1 (
0.0397 M 1)mg / L 100
ρ1也就是CSTR1的平衡浓度,由ρ1可得CSTR的吸附量为
x ( ) m 0.13 0.345 ( 0.0397M 1) 100 0.0397M 1 0.13( 1) 100
仿照例题1对CSTR1写物料衡算方程得
x x 100 (20 1 ) [( )1 ( ) 2 ]M m m
第二节 吸附等温线 当达到平衡浓度ρe时,可知m mg活性炭所吸附的杂质量为 V(ρi-ρe) mg,因为每mg活性炭所吸附的杂质量为
V (i e ) x m m
其中x 代表被吸附的杂质质量。 当然,对同样的原水用不同种类的活性炭进行吸附试验,所得到 的平衡浓度ρe是不相同的,因而x/m值也不相同。但对同一种活性炭 来说,实验证明:
x b( x / m) 0 e 0.13 0.3451 0.0397(mg / mg) m 1 b e 1 0.131
令每秒种投加的补充活性炭为M mg,因投加的是新鲜活性炭, 未吸附任何有机物,即初始吸附量(x/m)0值为0,由物料平衡关 系有 100(20—1)=M(0.0397—0) M=1900/0.0397=47858 mg/S=47.9 g/S
Q=100L/S ρi=20mg/L
CSTR
100L/S ρ0=1mg/L
M/g· s-1 图1 顺流吸附
ρ/mg·L-1 100L/s (x/m) M/g· s-1
ρ1
活性炭 M/g· s-1
ρ1/mg· L-1
ρ2 CSTR2 (x/m)2
1mg/L 100L/s
CSTR1 ( x/m )
1
(x/m)2
K s s n 2 ( n n2 ) n2 n1
b' n2 n (1 b' n2 )n2
n2
s
s
b' n2 n
b=b’L n2/L代表未 被吸附物质 的摩尔数, 相当于平衡 浓度ρe 得到Langmuir公式
1 b' n2
n2 L
两边同时除以Avogadro常数L,得到
x m b ( x / m) 0 1 b n2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