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苗期病害有几种

棉花苗期病害有几种

棉花苗期病害有几种? 危害棉苗根部病害的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等3种;危害棉苗叶部的病害有轮纹斑病、角斑病、茎枯病等,一般以根部病害危害最重。

(1)立枯病:棉苗出土前被害,造成烂种、烂芽。

幼苗出土后,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黄褐色后变黑色凹陷的病斑,逐渐扩大,包围整个茎基部,终致苗萎枯死。

拔起病苗,可见病部与周围土壤常有菌丝沾附。

子叶受害,多在中部出现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脱落后穿孔。

(2)炭疽病:棉籽发芽后,幼根、幼芽变黄褐色腐烂,不能出土而死亡。

幼苗出土后,多在茎基部形成褐色梭形斑,纵裂凹陷,四周缢缩,幼苗枯死。

子叶发病时,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边缘深红褐色,最后病斑干枯脱落。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可产生桔红色粘稠物质(病菌)。

(3)红腐病:棉苗出土前受害,幼芽变黄褐色腐烂。

出土棉苗根部受害,根尖先变为淡黄色,后变褐色腐烂,并逐渐蔓延全根。

幼茎基受害,先变黄褐色,后变黑褐色腐烂,病斑不凹陷。

而主根和地面的嫩茎,变粗大和产生褐色短条斑,此为该病的主要特征。

子叶受害,多在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病菌)。

日,记者从新疆农科院植保所了解到,该所研究人员针对棉花苗期地老虎、棉蓟马和立枯病,自行研发出了15%多·福种衣剂、12%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27%吡·福·多悬浮种衣剂。

2 新疆棉区发生苗期病害的主要原因2.1 棉种质量种子整齐、成熟度好,出苗快,苗势强,植株生长健壮,不易受到病害侵袭。

反之,种子发芽势弱,出苗慢,幼苗发育迟缓,抗病能力差,易发生病害。

2.2 环境条件早春气温偏低,寡照多雨,影响种子萌发,易造成烂种、烂芽,出土后的幼苗生长发育缓慢,抗病能力下降,特别是遇到倒春寒天气,极可能导致苗期病害大发生。

2.3 管理措施连作地块土壤内病原菌残存量大,土壤带菌大大增加了苗期染病的机会。

播种太早,地温低,底墒不足,播种过深都会影响出苗和幼苗发育,成为发生苗期病害的诱因。

3 棉花苗期病害发生加剧的原因(1)长年连作,种子带菌,留种后传播扩散;(2)秸杆还田,病株扩散使病情加重扩大;(3)平地和改建病区地块,使病区病情扩大加重;(4)机车在病区作业后,携带病菌传播到无病区,加速病区扩大。

4 防治方法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尤其枯萎病和黄萎病。

4.1 种子处理4.1.1 精选棉种播前人工或机械精选种子,将破籽、病籽、杂籽、嫩籽去掉,选用成熟度好、籽粒饱满的棉种。

4.1.2 晒种播前15~30d晒种1~2d,以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降低含水率,打破休眠期,亦可提高种子生活力,加快出苗,达到苗齐、苗壮,增强抗病能力。

4.1.3 温水浸种温水浸种可杀死种子内外的病菌,井有催芽作用。

用种子量2~3倍的热水,在水温70℃时放入棉种,均匀搅拌,调节水温使其保持在55~60℃,浸种30min。

4.1.4 药剂拌种将温水浸过的种子捞出,晾至绒毛发白,用种子重量0.5%的20%稻脚青,或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霜,或用种子重量0.8%~1.0%的35%苗病净等药剂,加适量的水均匀喷拌棉种。

4.2 改变作物布局及耕作制度4.2.1 水旱轮作在苗期病害比较严重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稻棉轮作,轮作2~3年的棉田,苗期病害可得到有效控制,一般能减轻50%以上。

据农一师二团技术人员调查稻棉轮作后的棉田,第1年棉田内枯黄萎病发病率由80%下降至5.1%;第2年棉田内枯黄萎病发病率为11.3%,第3年棉田内枯黄萎病发病率27.9%。

同时,稻棉轮作对重病田产量的提升效果相当明显,增产幅度在14.2%~54.1%。

4.2.2 清洁田园棉田中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

收获后把带病棉轩(不还田)运出田外集中烧毁,减少棉花枯萎病在土壤耕层中的积累和蔓延,以降低发病程度。

4.2.3 秋耕深翻对重病棉田实施秋耕深翻,把表层病菌翻到深层,使病残体深埋地下,减轻发病。

4.3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指结合田间管理,提高耕作栽培水平,增强寄主抗性,充分发挥抗病品种防病增产潜力,控制和减轻病害危害。

其主要措施有重施基肥,促壮苗早发;重施P、K肥,增加棉籽抗病性;晚打顶,保持棉株生长势。

4.4 化学防治棉苗发病后用1:1:200的波尔多液在子叶平整后喷治,也可用25%的多菌灵胶悬剂200~300倍液进行防治,一般每周喷1次,共喷2~3次。

棉苗发病初期,及时用50%多菌灵300~500倍液喷雾防治。

重病田可适当加大用药剂量,7~10d喷1次,连喷2~3次,对病情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用80%特效杀菌王1支(15mL)+医用青霉素1支(80万~160万单位)+尿素50g+磷酸二氢钾100g+一滴灵(50mL),加水30L混合喷雾,对重病田能起很好的防效。

棉花苗期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2011-04-18 新疆兴农网棉花由于播种过早、低温多雨、农田作业差等原因,容易导致苗期病害发生严重,造成缺苗断垄、生长缓慢、推迟生育进程,影响产量。

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猝倒病、黑斑病、茎枯病、早期枯萎病等,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奏效。

一、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通过增施农家肥料、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精耕细作等农业措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加土壤通透力,可以有效控制苗期病害的发生。

二.选用抗病品种并用优良种衣剂包衣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止病害的根本措施,品种选择不要只听宣传,要选通过实践证明了的抗病品种。

多年试验表明,先正达的适乐时种衣剂对棉花苗期病害有可靠防治效果。

三、适期晚播今年气候反常,气温偏低,播种期应比常年推迟5~10天。

适期晚播不仅可防治苗期病害,同时可预防棉花早衰和烂铃。

四、交替用药严格控制除草剂用量。

连续使用氟乐灵除草的棉田应更换其它除草剂,以防止发生药害,加重苗病的发生。

棉田除草剂的有效成分用量应控制在:氟乐灵每亩60~72毫升,地膜棉每亩50毫升,播前使用并混土;乙草胺每亩控制在45~55毫升,播后苗前使用,地膜棉易发生药害,不提倡使用;二甲戊灵每亩66~100毫升,对棉苗比较安全,播前或播后苗前使用,因其对双子叶杂草杀伤力较差,宜与其它除草剂混用;杜尔每亩72毫升,播后苗前使用,土壤干旱时需浅混土。

以上农药对水量应掌握在每亩50公斤左右。

五、增温保墒加强以中耕松土为重点的棉花出苗前后的田间管理,如雨后锄划、地膜棉及时放苗压土、堵漏洞防风掀膜。

病害严重地块采用早间苗(一叶一心)、晚定苗(三叶后),以确保苗全苗壮。

六、药剂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死苗有两个高峰期。

一是出苗后半月左右,棉苗长出1片真叶时;二是棉苗三叶期,主要病害为早期枯萎病,一般发生在出苗后25~30天,我省以5月下旬为严重发病期。

因此,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同时,应在发病前进行迎头防治。

其有效防治药剂有:85%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苗期对水喷洒,亩用量35克;金阿普隆、适乐时种衣剂10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500~800倍液,发病初期喷洒;新克黄枯、黄腐酸盐类,在早期枯萎病发病初期喷洒。

棉花苗期发生的病害种类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根病和叶病两种类型,根病常导致出苗前的烂子、烂芽和出苗后的根腐与茎基腐是造成棉田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猝倒病等;叶病为害棉苗的子叶、真叶和茎,严重时茎顶端和叶片凋枯脱落,常见的有黑斑病、褐斑病、棉苗疫病、茎枯病等。

本片重点概述介绍几种苗期发生普遍而为害严重病害的发病规律,识别诊断及农业、药剂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广大会员棉农在生产实践中视情选择参考与应用。

病害种类与症状立枯病:立枯病又叫烂根病、黑根病,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在黄河流域棉区发生危害严重,棉苗未出土前,常侵染幼根、幼芽,造成烂种、烂芽,棉苗出土后,在接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呈现出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产生凹陷内缩,最后围绕嫩茎形成蜂腰状凹陷腐烂,严重时可致枯死或萎倒,成株期受害后,叶片上产生褐色斑点,后脱落穿孔,现蕾开花期的棉株也能发病,多雨年份茎部受害后,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表皮破烂后,露出条条木质纤维,严重时茎折断而死,有时可在茎的发病部位形成瘤状肿起。

炭疽病:炭疽病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长江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苗期和铃期受害较重,棉苗受害轻的影响生长,严重的成片死苗,棉铃受害引起烂铃。

炭疽病菌在棉籽开始萌动时即行侵害,常使棉籽在土中发芽后呈水渍状腐烂,不能出土而死亡,幼苗出土后子叶上病斑呈黄褐色,边缘红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性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

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色,中间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性物,可使幼苗枯死,真叶被害时,初生小黑色斑点,扩大后变成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呈紫红色,如气候干燥往往开裂,叶片破烂不堪,叶柄和茎杆上也能产生红褐色长条形病斑,略凹陷,病部容易折断,潮湿情况下病斑表面产生红褐色或橘红色粘质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团。

铃上病斑初为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并凹陷,中部变为灰褐色,上面也有橘红色粘性物质,病铃腐烂可形成僵瓣。

红腐病:红腐病也叫烂根病,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苗期红腐病出现率最高,发病率一般在 20% — 50% ,最高可达 80% 以上。

北方棉区苗期发病重,严重时可造成大片死苗,南方棉区铃期发病重。

红腐病菌在棉苗出土前即可为害,使没出土的幼芽变成红褐色烂在土中,出土的幼苗根部生病后,根尖及侧根先黄色变褐色腐烂,以后蔓延到全根,还可发展到幼茎地面部分,重病苗枯死,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上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粗是红腐病的重要特征,随后病部可变为黑褐色腐烂。

红腐病除侵害根茎外,还可侵害子叶、真叶及棉铃,子叶或真叶发病后,多在边缘生有灰红色不规则或近圆形病斑,病斑扩大后常破裂,潮湿时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孢子,棉铃上病斑形状不规则,外有红粉,再后常粘在一起成为粉红色块状物,重病铃不开裂成为僵瓣。

猝倒病:猝倒病在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特别在潮湿多雨地区发生严重,是一种常见的棉苗根病,常造成棉花小苗成片青枯倒伏死亡,对棉花出苗生长影响很大,猝倒病一般先从幼嫩细根侵染,危害幼苗,也能侵害种子及刚露白的芽造成烂种、烂芽,使种苗出土和发育不良。

侵害幼苗时,最初在幼茎基部贴进地面的部分出现水渍症状,严重时呈水肿状,并扩展变黄腐烂,呈水烫状而软化,迅速腐烂倒伏。

地下部细根受害则变黄褐色,吸水不良,导致整株幼苗死亡,子叶也随着退色,呈水渍状软化,在高湿情况下,有时病部出现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

猝倒病与立枯病不同的是猝倒病棉苗茎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黑斑病:黑斑病也叫轮纹斑病,在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南方棉区,可危害棉花的根、茎、叶和幼铃,棉苗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面积死苗,近几年随着我国转基因抗虫病面积的增加,黑斑病逐年加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