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的阅读教学
“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与英语课中的专有名词。
其实,数学课也离不开这一环节。
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重视学生算理的理解、概念的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却忽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解题能力不强、学习依赖性过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受阅读能力的制约。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数学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经过实践,我认为在数学课中开展阅读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的技巧
语文中阅读强调要读出感情与意境,而数学中的阅读则是要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数学中的“读”主要集中在读概念、法则及其推导过程和读题上。
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由教师范读、领读逐步过渡到集体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
在读的过程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技巧,而不能不分轻重地泛泛而读。
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在阅读中能找准重点词语;在阅读中会抓住中心句;……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技巧,才能不断提高阅读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就要求学生从“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中找出自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学生在反复阅读后,纷纷提出“同时”“相同”两个词最为重要,从而在找关键词中正确理解
了这一性质的实质内容。
可见,掌握了必要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生成正确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感、丰富的感受力。
数学学科的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概念、法则的表达也同样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生成正确的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题意的领悟和把握。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表述:“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20%”和“今年增加到.去年的120%”,学生在解题中经常不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而把两者混淆;在低年级应用题中的“桃树比梨树多23棵”,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究竟是桃树多还是梨树多。
显然,这一切都是由于学生“读”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正确的语感,而曲解了题意。
数学的语感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经验的结晶与升华。
正确的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在关键字词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多读、反复读,以加深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形成类似于条件反射式的快速、直觉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生成正确的语感,提高数学语言的领悟力。
三、促进数学语言的理解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数学符号则是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平常的自然语言差别很大。
数学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
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实现领会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的转化”,而实现领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
数学阅读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转化阅读内
容,可以是: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把文字表述的信息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而把符号或图式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同时还可以在不犯科学错误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概念、法则等。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就让学生反复默读三角形的概念,借助直观图形,细细琢磨“什么是围成?”“怎样才算围成?”当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三角形其实就是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形成的图形”时,就已经把抽象的数学语言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大白话”,这不仅仅只是记住了概念,而是确实理解了抽象的数学语言。
这样,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加速了数学语言的“内化”过程,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展开合理的联想
联想是“暂时的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数学信息时从一个知识点想到另外一个知识点,从抽象的数学语言,联想出形象的具体事物,从而促进的算理的理解、法则的领会和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做几何形体的题目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读有关文字材料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而正确地理解题目中的点、线、面的关系,能够做到正确地答题。
再如:教学了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想一想过去学过的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三者之间的相似与共同之处的分析和比较中接受新知,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内。
利用阅读的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联系、想象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与知识网,进而培养学生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五、培养自学的能力
在学生的一生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无论
是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自学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远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具有长远意义。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数学语言理解过程。
在此过程中,可以把把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有机的渗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意义”的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带着“什么是分数”、“为什么要平均分”、“什么是单位‘1’”等问题去阅读教材。
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则要求学生在阅读书本时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吗?”从有目的的布置任务去阅读,再逐步过渡到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去阅读教材,把阅读教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这里,要值得指出的是,在数学阅读中,还必须要注意到读写结合,手脑结合,并且要尽可能地避免直接去阅读教材中的结论,而应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考、推理、预测或是引导学生概括,而得出下文中的结论。
这样,坚持长期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
六、拓宽知识面
实际生活中,富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材料,如果采撷得当,将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课外读物,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们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或提出相关阅读范围的要求,让学生们自己去搜集、查找资料(包括网络资源)。
如教学了“时分的认识”后,就帮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数据:1分钟内播音员可以读180字的新闻稿,汽车厂可以生产一辆小汽车,激光可以跑出180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450圈……
让学生真实体会1分钟的意义。
再如,在“圆的认识”教学后,让学生阅读有关“祖冲之为圆周率作出伟大贡献”的相关材料,而激起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心理学研究观点认为:“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让学生“学会学习”,更是新课改明确提出的要求,因为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在数学课中实施阅读教学,帮学生优化学习的途径,改进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