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白鲜皮中梣酮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白鲜皮中梣酮的提取与分离

变异来源
离均平方和(I)
自由度(n’)
均方(MS)
F
P
A因素
17.56
2
8.78
20.42
<0.05
B因素(误差)
0.86
2
0.43


C因素
3.89
2
1.95
4.88
>0.05
D因素
74.22
2
37.11
86.30
>0.05
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可见,A因素和D因素对梣酮的提取率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梣酮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D>A>C>B。因此,最佳最合为A3B2C2D3,即分别用8倍的95%乙醇提取3次,每次90min。
白鲜皮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据悉,我国千余家中药厂、中药饮片厂、植物提取物厂、兽药厂等以白鲜皮为主要原料生产了近千种新药、特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物和兽药等,并在科技创新中用白鲜皮研制开发了许多抗真菌活皮癣等外用中成药,投入市场后颇受青睐。同时,我国遍布城乡数以万计的各类医疗单位及民间偏方、验方中也在大量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材市场原文链接:/readinfo-htm-ifid-44014.html#)
4止血
白鲜皮乙醇提取物有止血的作用。白鲜皮乙醇提取物按5g/kg、10g/kg、多次灌胃给药,能明显降低小鼠出血时间和出血量,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并可明显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郭静在白鲜皮提取物止血作用及其理研究一文中,用实验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明显降低小鼠的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证明白鲜皮有止血作用。
2
325.Biblioteka 35223
1
20.70
6
2
3
1
2
24.37
7
3
1
3
2
28.47
8
3
2
1
3
28.36
9
3
3
2
1
21.96
K1
69.45
71.88
70.81
60.77
K2
70.43
74.12
72.32
77.87
K3
78.79
72.67
75.54
80.03
R
9.34
2.24
4.73
19.26
表3方差分析F0.05(2.2)=19.00 F0.01(2.2)=99.00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栓内层狭窄,纤维多单个散在,黄色,直径25~100 μm,壁厚,层纹明显。韧皮部宽广,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直径5~30 μm。
【性味与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1抗炎
现代研究发现白鲜皮有抗炎作用,白鲜皮可以明显促进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活化,进而增加对细菌的杀伤和异物的吞噬能力,简短炎症周期。白鲜皮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及蛋清所致的小鼠足跖炎症反应,对多粘菌素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水肿有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聂巧峰在白鲜皮提取物对动物急性炎症的抗炎作用及机理探讨一文中指出白鲜皮提取物对蛋清所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且白鲜皮提取物各剂量组能减少大鼠足跖蛋清致肿炎症组织中的PGE2的含量,并能抑制炎症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
1. 6多糖
白鲜皮中含有粗多糖,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定白鲜皮粗多糖中总糖含量。白鲜皮粗多糖收率为9. 7%,总糖含量为79. 20%。
2、主要活性成分
白藓碱(dietamnine)
梣酮(fraxinellone)
黄柏酮((obacunone)
五、白鲜皮药理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研究白鲜皮药材有效化学成分的同时,也对从白鲜皮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构表明,白鲜皮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止血、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表1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A
B
C
D
乙醇浓度(%)
回流时间(%)
乙醇用量(倍)
提取时间(次)
1
65
60
6
1
2
85
90
8
2
3
95
120
10
3
表2L9(34)正交设计及数据处理表
因素
试验号
乙醇用量
次数
乙醇浓度
提取时间
实验结果
梣酮(mg)
D
A
B
C
1
1
1
1
1
18.08
2
1
2
2
2
25.03
3
1
3
3
3
26.34
4
2
1
六、白鲜皮中梣酮的提取与分离
1、梣酮基本信息
英文名
Fraxinellone
中文名
梣酮;
化学名
3-(3-呋喃基)-3a,4,5,6-四氢-3a,7-二甲基苯酞
(3R)-3β-(3-Furanyl)-3aβ,7-dimethyl-1,3,3a,4,5,6-hexahydroisobenzofuran-1-one
3抗过敏
唐忠芬在白鲜皮提取物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及在湿疹中的运用一文中,用实验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有效对抗大鼠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DNCB(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IV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耳廓肿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还能显著提高磷酸组织胺致豚鼠局部瘙痒的痒阈值,得出白鲜皮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1.3甾体类化合物
白鲜皮的根中含有孕烯醇酮,如忒文, B谷甾醇,菜油甾醇, 7A- hydr oxylsitosterol, 6B -hydroxyst igmast - 4- en- 3- one, B - sitosterol - 4- en- 3- one, Progesterone。
1. 4香豆素和黄酮类化合物
3.1回流法(乙醇)
以乙醇为溶媒,以梣酮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研究回流提取法提取白鲜皮的工艺条件,并对影响提取较大的提取次数、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考查,筛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
正交试验设计:根据梣酮的性质及参考相关文献,确定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提取次数、时间、溶媒浓度、溶媒用量等四因素(见表1)。采用Lg(34)正交设计表,以梣酮提取总量为指标,优选白鲜皮的提取工艺。取白鲜皮粗粉40g,平行九份,按表2所安排的实验进行操作,提取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备用。试验安排及结果见表2。
三、销售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以来,白鲜皮年需求量已经超过2000吨,2010白鲜皮总产量不超过1000吨,在加上多年来国内无度狂采滥挖,北朝资源也面临日渐枯竭,白鲜皮的缺口必定会逐年递增,局势很不乐观。
通过下表的平均价格分析,至01年以来,白鲜皮的价格逐渐开始上涨,09年的涨幅是08年的50%,而10年的涨幅是09年的75%,目前已经到达了历史的最高价格,但此时的库存所剩无几,新产白鲜皮也只有少量进入到市场中,供小于求,由此可见,白鲜皮后期价格依然具有上涨之势
【采制】春、秋二季采挖根部,去除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性状】本品呈卷筒状,长5~15 cm,直径1~2 cm,厚0.2~0.5 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二、药用价值及应用范围
白鲜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皮的根皮。味苦,性寒。白鲜皮药用价值较高,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内服主要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黄疸尿赤,湿热痹痛;外用于湿疹,疥癣,皮肤瘙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等症。白鲜皮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白鲜皮含有白鲜碱,白鲜内脂、谷甾醇、胆碱、梣皮酮等。对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鲜皮还有解热作用。
01至10年白鲜皮平均价格走势
四、白鲜皮化学成分
1白鲜皮的化学成分
白鲜皮的根和地上部分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分离鉴定出的包括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香豆素和黄酮类、甾体类、倍半萜和倍半萜甙类及多糖化合物等成分。
1. 1生物碱类化合物
白鲜皮的根中含有白鲜碱,异白鲜碱,白鲜皮碱,茵芋碱, C-崖椒碱,前茵芋碱,异斑佛林草碱,胡芦巴碱,胆碱,去甲茵芋碱, O- ethylnor dictamine,O - ethylnor - C- fagarine, platydesmine, 7, 8 -dimethoxyplatydesmine, O - ethylnorskimmianin,7, 8- dimethoxymyrtopsine。
中药白鲜皮中梣酮的提取与分离
一、药材简介
【别名】北鲜皮、山牡丹。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Turcz.的干燥根皮。
【植物形态】生于山坡丛林中。多年生草本,全株具香气。根数条丛生。茎直立,高50~65cm。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3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9cm,宽1.5~4cm,先端短尖,边缘具细锯齿,基部宽楔形,两面密布腺点;叶柄及吉轴两侧有狭翼。总状花序顶生,密被柔毛及腺点;花白色或淡红色,萼片5;花瓣5,雄蕊10;子房上位。蒴果5裂,表面散布棕黑色油腺和白色细柔毛。种子近球形,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6月。主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亦产。
分子式
C14H16O3
分子量
232.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