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简介

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简介

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又称苏云金芽胞杆菌,英文名称: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为了方便都将B.T.写成BT或Bt,故Bt即苏云金杆菌的简称。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是利用苏云金杆菌杀虫菌经发酵培养生产的一种微生物制剂。

苏云金杆菌在自然状态下以一种生物细菌的形式生存于土壤及水中。

这种杀虫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芽胞并形成一种蛋白质毒素,在显微镜下观察,通常是不规则的菱形结晶,叫做伴孢晶体。

当害虫蚕食了伴孢晶体和芽孢之后,在害虫的肠内碱性环境中,伴孢晶体溶解,释放出对鳞翅目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的毒素。

这种毒素使幼虫的中肠麻痹,呈现中毒症状,食欲减退,对接触刺激反应失灵,厌食,呕吐,腹泻,行动退缓,身体萎缩或卷曲。

一般对作物不再造成危害,经一段发病过程,害虫肠壁破损,毒素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同时芽孢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加速了害虫的死亡。

死亡幼虫身体瘫软,呈黑色。

所以,害虫只有把Bt细菌吃到肚子里,再经过一个发病过程,才能死掉,大约48小时方能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Bt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有许多优点
第一,对人畜无毒,使用安全。

Bt细菌的蛋白质毒素在人和家畜、家禽的胃肠中不起作用。

第二,选择性强,不伤害天敌。

Bt细菌只特异性地感染一定种类的昆虫,对天敌起到保护作用。

第三,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是一种干净的农药。

第四,连续使用,会形成害虫的疫病流行区,造成害虫病原苗的广泛传播,达到自然控制虫口密度的目的。

第五,没有残毒,生产的产品可安全食用,同时,也不改变蔬菜和果实的色泽和风味。

第六,不易产生抗药性,这只是相对而言。

最近已经发现了抗药性的报道,但不象化学农药产生的那么快。

毒性:
鼠经口按2*10^22活芽孢/Kg体重给药无死亡,也无中毒症状。

18名志愿者每人每天吞服30亿芽孢,连服5天,1个月后检查,一切化验正常,无毒性反应。

亚急性和毒性试验未见异常,对猪、禽、鸟、鱼、蜂的急性和慢性饲喂养试验未见不正常现象,对家蚕敏感。

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注意事项:
[1]本品对家蚕有毒,蚕室和桑园附近禁用;
[2]不能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使用(如乐果、甲基内吸磷、稻丰散、伏杀硫磷、杀虫畏)及碱性农药等物质混合使用。

[3]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

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

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避免接触。

[5]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抗性产生。

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英文名称Avermectins,是由日本北里大学大村智等和美国Merck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

作用方式及特点
触杀,胃毒,渗透力强。

它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

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

但它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且残效期长。

它不杀卵。

其作用机制与一般杀虫剂不同的是它干扰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r-氨基丁酸,而r-氨基丁酸对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螨类成、若螨和昆虫与幼虫与药剂接触后即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2-4天后死亡。

因不引起昆虫迅速脱水,
所以它的致死作用较慢。

但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虽有直接杀伤作用,但因植物表面残留少,因此对益虫的损伤小。

对根节线虫作用明显。

中毒症状
早期症状为瞳孔放大,行动失调,肌肉颤抖。

一般导致患者高度昏迷。

急救治疗
经口:立即引吐并给患者服用吐根糖浆或麻黄素,但勿给昏迷患者催吐或灌任何东西。

抢救时避免给患者使用增强γ-氨基丁酸活性的药物?如巴比妥、丙戊酸等) 。

注意事项
[1]施药时要有防护措施,戴好口罩等。

[2]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

[3]对蚕高毒,桑叶喷药后40天还有明显毒杀蚕作用。

[4]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

[5]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期20天。

毒性:原药高毒,在土壤中降解迅速。

制剂低毒,对人无影响,对鱼蜜蜂高毒,喷雾地点应远离河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