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拿流派PPT课件

推拿流派PPT课件


.
19
脏腑推按派形成与传承
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 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的经验 ,口授《脏腑图点穴法》一书。该派以推 按、点穴为主要手法,以腹部操作为主, 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门穴,贯通上下气 机。
.
20
脏腑推按派形成与传承
•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推按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 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名为脏腑点穴法。
.
3
一指禅推拿流派
一指禅推拿流派因以一指禅推法为其 代表手法而得名。
"一指禅"是佛教禅宗用语,"禅"即禅 那(梵文),意为坐禅或将散乱的心念集中于 一处。"一指禅"乃万物归一,不二法门之 义。————一根手指头搞定!!!
.
4
一指禅派手法种类
• 主要手法是:一指禅推法 • 辅助手法有:拿法、按法、摩法、滚法、
.பைடு நூலகம்
16
内功推拿派的手法
内功推拿流派的主要代表手法擦 法,又称掌平推法;其它还有拿法(五指抓 、捏拿)、揉点法(包括肘压法)、分法、合 法、扫散法、理法、劈法、抖法、搓法、 运法、牵伸法、击法(掌击、拳击、小鱼际 击法以及棒击法)等。
.
17
内功推拿派临床应用
• 临床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扶正祛邪,并要 求患者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 为辅,并有一套从头面到腰骶,涉及十二 经和奇经八脉的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方法,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之功 效。
• 临床治疗遵守"循经络,推穴道"的原则。取穴准确,操作 灵活,手法深透力强。
• 适合于头面、颈项、肩背、胸胁、脘腹及四肢等部位操作, 无副反应,安全性高。
• 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
.
6
一指禅派师承
• 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 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河南的李鉴臣。 据传李鉴臣为御医,曾救治清朝武官丁凤 山。
.
21
脏腑经络推拿基本手法(9种)
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1.补法:以食指或中指按住腹部某一穴位,顺时针 旋转;或用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 指、无名指并按三穴,顺时针旋转。
• 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 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 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
.
11
滚法派手法特点
• 滚法推拿流派因脱胎于一指禅推拿流派, 所以它具有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一些特点, 同时,还有自身的特点。即按法操作具有 高度的技巧性和严格的技术规范,依靠前 臂的摆动,带动腕关节的伸屈动作,来促 使手掌背部在人体体表部进行连续不断的 来回滚动。
• 临床应用时根据不同疾病适当改变,治疗 范围不仅包括骨伤科疾病,还广泛应用于 内科的虚劳杂病,妇科经、带诸症。
.
18
脏腑推按派形成与传承
脏腑推按流派 清同治年间,河 北雄县王文(约1840一1930年),中年患咯 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方道人, 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 一书相授。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手法为人 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
• 丁凤山(1842一1915年)曾是武状元,在朝 鲜作战时因病返回京城治病,被李鉴臣以 一指禅推拿治愈,遂拜李鉴臣为师。
.
7
一指禅派师承
• 随后,丁凤山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江苏扬州、 江都一带,1900年代应首徒王松山所邀,来沪行 医,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
• 丁凤山于江苏、上海广收门徒,知名者有王松山、 丁树山、朱春霆、钱福卿等十余人。
• 另外,《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 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一流派。黄氏原为前清 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妻黄汉莹、子黄一 照均从其推拿行医。
.
8
一指禅派代表著作
• 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著作有《一指阳 春》、《一指定禅》手抄本,成书于1894 年
• 新近出版的《推拿名家朱春霆学术经验集》 (1996年
.
9
滚法推拿流派的形成
• 滚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 指禅推拿世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 均为一指禅大家。
• 丁季峰于1940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 作为接触面,并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 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 指禅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滚法。
.
10
滚法推拿流派的形成
.
12
滚法派手法特点
由于腕关节伸屈的压力较大,因 此对人体剌激力量也较强。同时,手法操 作过程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掌背部接触在 人体体表上,所以刺激面积也比较大。加 之结合被治疗部位关节的被动活动,可有 效松解病变组织的粘连,且手法力量易于 深透到深部组织。
.
13
滚法派手法的应用
滚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 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 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成为我 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
14
内功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流派因主张医生、患者在治 疗过程中都必须有选择地练习少林内功而得名。
.
15
内功推拿流派的传承
• 内功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 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李氏擅长武 艺,且精于手法疗伤。
• 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一1941年),马于 19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 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 (1903一1969年)得其衣钵。
推拿手法流派
.
1
概述
流派的形成: 历史上,中医、针灸、推拿之术
均为师徒相传,在各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加之地域广阔,习惯相异,加之复杂的历 史变革,因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 流派。
.
2
概述
流派的现状:
一些推拿大家往往都是实践经 验丰富,但是文化水平有限,并且终日忙 于临床诊治,无暇著书立说,再加“教会 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影响,一般门派中 多数的传人都是自己的子女至亲,多为师 徒单脉相传,相互交流甚少,使许多流派 的手法很难广泛普及,以至于许多宝贵的 经验至今仍散在于民间或者已经失传。
捻法、抄法、搓法、缠法、揉法、摇法、 抖法,共计12法。
.
5
一指禅派手法特点
• 强调手法柔和、深透,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以柔和为贵, 其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配合默契,动作细腻。
• 非常重视推拿功法锻炼,要求学习者首先锻炼"易筋经", 并结合在米(沙)袋上苦练基本功,达到体魄强壮,手法轻 而不浮、重而不滞的基本要求后,再进行人体操作训练, 使手法技术日趋成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