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美学第三章

园林美学第三章

“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威芬霍 园林》——迄今没有使我们失望的那幅画——可以帮助我们清 晰而明确地理解这种想象力与自然结合、将内在世界与外在世 界结合的思想的意义。……由于他沉醉于对自然的热爱之中, 因此自己创造了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他有可能 既满足资助人对精确的要求,又能满足他自己对诗意的追求。” (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由于受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影响,艺术再现理论在两千 多年的时间内不仅支配着西方艺术哲学,而且支配着其艺术批 评和艺术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透视法”,透视绘画从美学上说有 如下几个好处:
1、通过赋予观看者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便使观看者有了 一种参与或置身于其中的感觉;
2、通过选择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点,就使观看者感 到自己似乎置身于某一历史事件中的一个确定的时刻。 (Raphael:The School of Athens)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表现或再现的是一种克制、安静,和一 种井井有条的完整。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再现”与原始的“模仿”和现代艺术中的“表现”具有 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因而获得的美感经验也很不相同。
原始的模仿艺术,仅仅是作为人们最关心、最希望占有的 事物的替代品,或是通过它的巫术魔力,实现消灾祈福的愿望。
西方现代表现艺术,则是对无意识中得不到满足的性欲或 其他非理性本能的一种补偿,或是某种对现实社会的无意识的 反抗情绪的表现。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现实主义(realism)( 19世纪中叶以库贝尔为代表) 比以往更客观更直接地再现生活,它以一种纯科学 试验的眼光对事物进行观察,以绝对的视觉对象作 为真实的本质而呈现。
库贝尔的对幻觉真实的追求,导致了印象主义 的诞生,而印象主义的极端表现,最终爆发了现代 绘画的革命:从视觉真实转向心灵真实;从客观世 界走入主观世界;精神现实开始支配物质现实。 (Courbet:seacoast)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因此,否定中国艺术中的再现性是不正确的。 艺术再现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审美认 知发展的必然过程。只不过中国艺术中的再现, 不同于西方艺术中那种具有透视、光影层次、色 彩变换的高度写实的形态。(宗炳《画山水序》: 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1、西方的艺术再现观: 再现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的一个直
接产物。 “再现”和“模仿说”的区别: “模仿说” 通过将作品同作品之外的物体和情景相比较而 对作品的好坏作出判断,是一种与作品的内在结构几乎无 关的外在的或他治的标准。 “再现”则是指作品本身描绘现实的方法,因而直接同作 品内在的或自治的需求有关。
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同 样能看到上述艺术再现观的发展历程。
从顾恺之时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 拙(如《洛神赋图》),到宗炳的“竖画三寸,当 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如展子虔的 《游春图》),再到李思训的山水画使人产生身临 其境的真实感(如《江认为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
再现是对现实中美好或奇特或典型的事物形象的再创造, 它不仅有着合乎美的比例的外部形态,而且有深刻的内容;它 向人们展示理想、美好和崇高的境界或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本 质的观照。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二、再现观念的发展历史:
艺术再现经历从拘泥于外物形态到逐渐远离外物形态,然 后再到逼真地再现外物形态,最后到简化的再现形态的曲折变 化过程。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2、中国的艺术再现观:
受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追求自然 之“道”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事实上也限制了艺 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外形作科学观察)使中国的艺术走 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典艺术最初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 似”,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了诸如“师法自 然,中得心源”、“传神写照”等艺术理论。有人据 此得出结论:西方艺术重“再现”、重模仿,中国艺 术重“表现”、重抒情。事实上“神似”还是要 “似”,而且是一种更高级、更接近事物真相的
西方新批评主义(现代艺术的代言者)也一再宣称,模仿 写实性质是艺术的无价之宝。由此可见,“再现”在艺术实践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一、概念
再现(reappearance)即“再次呈现”。 再现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纯心理的再现和以艺术为媒介的 再现,这也就是艺术再现的两个过程。 纯心理再现是指根据回忆,对以往的记忆形象进行思维上 的加工,以意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复现。 艺术再现则是指,将心理再现形成的审美意象,通过具体 的艺术媒介(如绘画、雕塑、文字等)体现出来。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如果说“透视法”对物体的形的再现达到了新的高度,那 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及以后的 印象派绘画对色彩的进行的探索,使自然色彩的再现达到了新 的高度。两者从不同的方向,使艺术再现趋于完美。 (Constable:Wivenhoe park、Noon (the Hay-Wain)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的主观性再现是西方再现 艺术的最后一种形态。
印象派极力反对传统再现艺术观察事物的方式,主 张绝对听从视觉的判断,希望因此抓住物质的绝对本质; 不再关心再现是否忠实于现实,也不主张再现事物的全 貌,而是主张按照艺术家某一时刻的主观印象,对现实 作出简化处理。在印象派的作品中,我们既看不到绘画 形象与确定的现实之间的完全一致,又不象抽象艺术那 样抹去现实世界一切可见可触的形体,而是对世界的某 些方面的新的发现。(Monet、Renoir)
第三章 再现与审美
第一节、艺术再现
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再现了什么?
对现实的再现是艺术创造历史上最主要的倾向这一,延续 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种艺术形态。
原因:艺术再现是艺术中最好辨认,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东西。
我国清朝大画家王鉴曾经说过:“人见佳山水,辄曰‘如 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染香庵跋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