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云计算概念 (1)二、云计算政策 (1)(一)、国家云计算政策 (1)(二)、北京云计算政策 (3)三、云计算产业现状 (5)(一)、中国云计算产业现状 (5)1.中国云计算发展历程 (5)2.中国云计算产业链 (7)3.中国主要云计算项目 (8)(二)、北京市云计算产业现状 (10)1.中关村“云基地” (10)2.亦庄“中国云产业园” (11)四、云计算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14)(一)、云计算产业的机遇 (14)(二)、云计算产业的挑战 (15)五、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方向 (17)(一)、云计算产业成为产业资本和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云计算产业基地成为科技园区建设的新热点 (17)(二)、新型城镇化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应用领域云建设将成为重要环节 (18)(三)、云计算服务的提升和标准体系的建立 (19)(四)、政府推进云计算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积极促进产业融合 20一、云计算概念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
云计算具备四个核心特征:一是宽带网络连接;二是对ICT资源的共享;三是快速、按需、弹性的服务;四是服务可测量。
云计算改变用户对ICT资源的获取方式,成为ICT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成为国家竞争的战略至高点。
二、云计算政策(一)、国家云计算政策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当前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重点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促进软件服务化发展。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我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推进云计算产业建设。
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探索各类云计算服务模式;加强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云计算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组建全国性云计算产业联盟;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规范的研究制定,着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
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
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
建设国家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
2012年9月,科技部发布的《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实现云计算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化,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领云计算产业的深入发展,使我国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
(二)、北京云计算政策2010年9月,北京市发改委、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发布《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云计算的三类典型服务(IaaS、PaaS、SaaS)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带动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云应用水平居世界各主要城市前列,成为世界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2011年1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突破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增强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的信息增值服务能力。
2011年8月,北京市经信息委、发改委联合发布《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抓住云计算产业兴起的机会,组织实施“祥云工程”行动计划。
建设大型的云计算服务运营中心,支撑互联网信息服务与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融合发展。
2011年8月,北京市科委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开展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研究;建立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服务运营平台;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
2011年9月,北京市经信息委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推动信息化领域计算科学发展,加强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微处理器、大容量存储器和云服务所需的基础软硬件自主研发能力,创新云计算商业模式,形成云计算产业链,支持超级云计算中心重点项目落地;积极推进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设施在农村信息化中的应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云,使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协同化;推动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相关标准化工作,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云应用、云产品、云服务和云基础设施,以应用为驱动,把北京建成全国最重要的云计算中心。
2011年10月,北京市经信息委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祥云工程”行动计划,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三大电信运营总部在北京的独特优势,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形成北京云计算产业向全国辐射的态势,保持与全球同步发展的态势。
2012年3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施“祥云工程”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感知北京”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建设“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三、云计算产业现状(一)、中国云计算产业现状1.中国云计算发展历程2007年到2008 年,云计算作为一项全新的ICT 应用模式重新被我国市场认识。
随着IBM、微软、谷歌等巨头厂商的不断介入,云计算概念炒作迅速升温。
2009 年到201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长明显加快。
“公共云”和“私有云”的典型案例日趋增多,大型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以SaaS、虚拟化等模式存在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大量涌现,并在小范围内得到实现。
2011 年,在政府大力支持及运营商、厂商、服务提供商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云计算应用全面落地,市场规模超过300 亿元。
产业链中的标杆企业已经率先开始加速云落地的步伐:基础设施领域,有浪潮、曙光、联想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开发商;系统集成领域,有华胜天成、金山、用友、东软等软、硬件厂商和平台商;运维服务领域,有三大电信运营商,阿里、百度、盛大等互联网企业。
2012 年,随着产品、服务模式、定价体系、用户认知等相关环节的不断进步,云计算服务市场全面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超过600 亿元。
未来三到五年,云计算在我国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重点应用将集中在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
到2015 年底,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云产业发展阶段(数据来源:CCID)准备阶段(2007—2010):主要是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阶段。
云计算产业概念逐步清晰,硬件支撑技术相对完善,各类云计算产业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仍然较低。
起飞阶段(2010—2015):云计算产业技术和服务模式逐渐发展,产业链基本形成,进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此时期,用户对云计算产业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显著提升。
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出现大量的应用解决方案,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
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建设齐头并进。
云计算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
成熟阶段(2015—):云计算产业链、行业生态环境基本稳定。
云计算产业成为人类社会的公用基础设施,云计算产业及相关服务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中。
2.中国云计算产业链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云计算产业链包含云计算提供商、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云计算延伸产业及增值服务提供商。
中国云计算产业链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云计算产业链(数据来源:CCID)3.中国主要云计算项目目前,全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云计算项目,重点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云计算在建项目分布(数据来源:CCID)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陆,遍地云起,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布局特征。
大多数一线和二线城市、部分三线城市都把云计算视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纷纷投入大量优势资源。
表1 我国重点城市云计算项目情况(二)、北京市云计算产业现状为了加快推进北京云计算相关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领高端,形成新优势,2010年9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制定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
在云计算的产业链上,通过祥云工程完成了北京云计算产业链的初步构造,在低功耗芯片、云计算服务器、云终端、云操作系统、云安全系统、云计算数据库、开源软件、云服务平台及软件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综合运营平台、新一代数据中心等10个关键环节,一批重点企业正在着力突破。
目前,祥云工程参与的中外企业100多家,云产业链初步形成,以“基地+基金”的运作模式,已建成以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为主的北部云服务基地和以亦庄中国云产业园为主的南部云后台基地。
1.中关村“云基地”由中关村软件园和云基地共同打造的中关村云计算产业基地坐落于中关村软件园东门标志性建筑软件广场C座,面积11000平米,友友系统、云端时代、云华时代、中云网、天地汇云、中国云产业联盟“云天使投资基金”、海银资本、谷数科技、锐步科技等企业入驻,整合北京市优秀的云计算产品、技术、服务,是北京云服务基地核心节点。
基地的建立为务实推进北京市云计算产业进一步发展,确立北京中关村地区成为北京云计算事业发展中心、北京云时代的技术研发中心、北京云计算行业创造与创新中心、全国乃至全球云计算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云计算行业资本汇聚中心等“五个中心”的领导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