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美国云计算产业百花齐放,孕育出众多千亿美元级别世界巨头与 PS 超过 40 倍的潜力新贵。
1)美国云计算产业在过去十四年间孕育出了众多市值涨幅超过十倍的千亿级别世界巨头,包括开荒者 Amazon、专注于 CRM 云解决方案的 Salesforce、通过转云突破增长瓶颈的 Adobe、云端 HR 管理软件企业 Workday 等等。
2)美国资本市场对云计算在近 10 年间认知不断加深,如 Zoom、Shopify、Okta、Crowdstrike、Snowflake、Zscalar 等高增长潜力新贵 PS 均超过 40 倍。
除了主流 IaaS /SaaS 公司之外,海外基于云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成长认知、价值认知及估值极大领先于国内。
1)国内资本市场对云计算的认知主要聚焦在 IaaS 及 SaaS 上,而海外围绕云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已诞生出一批超百亿美元级企业,收入与市值在近 1-2 年内大多至少翻倍。
2) 这些企业为 IaaS /SaaS 厂商提供安全、运维、数据交互、实施等服务,在第三方服务过程中也形成了平台和规模优势,PS 通常在 10 倍以上,不乏 Cloudflare、Datadog 等 PS 超过 50 倍的明星企业。
五大优势奠定多云方向,国内政务云与诸多大型企业已走向多云。
多云具有五大优势:1)成本缩减;2)风险分散;3)避免被单一云服务供应商绑定;4)实现跨国跨地域业务部署;5)灵活优化企业整体 IT 性能。
根据《RightScale 2019 云状态调查》在海外的调查,发现企业会平均使用近 5 种云,受访者表示已经在 3 到 4 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组合中运行应用程序,总体上,84%的企业采用多云战略。
国内多云逐渐兴起,12306、中国电信、广发银行等大型企业已进行多云服务采购,国内 IT 份额较大的政务云也已向云端演进,北京、重庆等地的政务云平台已由多家 CSP 共同中标。
多云之下,第三方厂商比 IaaS 厂商本身更适宜做统一服务,并能在客户与合作厂商的更新迭代中形成平台与规模优势。
不同 IaaS 厂商具有不同的账户体系、安全机制、虚拟化方式、运维方式等,单一厂商深度绑定的云安全/运维产品无法为整个系统提供完整的维护。
同时,安全、运维、数据交互平台等服务都需要从外部深入各 IaaS 厂商内部,任一CSP 都不会让竞争方深入参与。
唯有第三方独立厂商能在效果与商业关系上为多云提供有效管理,且在参与诸多客户的更新迭代中形成平台与规模优势。
一、美国云计算产业链:巨头盘踞,百花齐放美国云计算产业欣欣向荣,孕育出众多涨幅超过10倍的千亿级别世界巨头。
起步于2006 年,美国云计算市场起步最早,市场广阔,据 Gartner 数据,2019 年美国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接近 1220 亿美元,且未来 5 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 14%。
美国市场发展成熟,至今已有多家云计算企业成长为领军世界的巨头,包括开荒者 Amazon、专注于 CRM 云解决方案的 Salesforce、通过转云突破增长瓶颈的 Adobe、云端 HR 管理软件企业 Workday、一站式电商 SaaS 平台 Shopify 等等,2006 年至今涨幅大多超过十倍,亚马逊、Adobe、ServiceNow 等公司更是涨幅超过了 20 倍。
除了已被主流认知的 IaaS/PaaS/SaaS 厂商外,各衍生细分领域也百花齐放,发展出了众多百亿级别的云相关企业,近年新上市企业普遍在 1-2 年内市值翻 2-4 倍。
随着多云的出现,一批服务于云计算企业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应运而生,为 IaaS/PaaS/SaaS 厂商提供安全、运维、咨询、迁移、运维管理等服务,云运维监控企业Datadog、Dynatrace、端点安全厂商 Crowdstrike 等都是个中翘楚,云原生数据仓库厂商 Snowflake 市值更是超过 600 亿美元。
这些企业多是年轻创企,上市时间在 2018 年之后,但市值上涨迅速,自上市以来的 1-2 年间市值至少上涨了100%-300%,最高者如 Zscaler,其相对发行价涨幅甚至翻了 8 倍不止。
这些公司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网络安全厂商:基于云有别于传统网络的特性,为各类云端网络构架提供安全防护,例如 Crowdstrike 等。
从 2013 年开始,软件即服务(SaaS)开始得到广泛认同,安全产品被以 SaaS 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云安全服务获得更快的客户积累与收入增长,云安全服务厂商以技术实力和渠道拓展获得了飞速发展,已成为欧美网络安全巨头的必争之地。
2) ITOM:即一体化自动化的整体 IT 运维,采用专业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对软硬件环境、网络、应用系统及运维服务流程等进行综合管理,其目的是保障系统与网络的可用性、安全性和业务的持续性,典型代表公司为Servicenow。
从 2010 年至今,全球 ITOM 市场不断扩大,2018 年市场规模达到 282.68 亿美元,预计 2019-2021 年间将稳定成长,2022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392.98 亿美元。
3)数据交互平台:提供跨越多云系统的数据交互服务,代表企业为 Snowflake 等。
随着数字化业务的增长,企业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从几个 BP 发展到上百 PB 级别,在多云部署下,企业内部不同云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数据治理难度更上一层楼,数据交互平台厂商基于该痛点应运而生。
4)云实施企业:主要为 MSP(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提供云服务相关的咨询、迁移和运维管理,代表企业为埃森哲、Rackspace 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MSP 主要是企业用户的 IT 托管服务商,例如 IBM、HP 等。
企业开始上云后,转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云端时代的MSP 转而向客户提供平台选择咨询、系统迁移、多云管理、应用优化等一系列新服务。
2017 年,Gartner 首次发布云MSP 魔力象限图,使得 MSP 厂商在云计算领域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二、多云之下,专业化的第三方公司脱颖而出多云是世界 IT 的主流趋势84%的公司企业与多家云服务提供商(CSP)合作。
根据《RightScale 2019云状态调查》,在 2019 年 1 月,Flexera 对广泛的跨组织的 786 名技术专业人员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采用云计算的情况。
发现企业会平均使用近 5 种云: 受访者表示已经在 3 到4 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组合中运行应用程序,还在尝试使用 1.5 种以上的其他云。
其中,84%的企业采用多云战略,具有混合策略(结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企业在 2019 年从2018 年的 51%增长到 58%,而具有多个公有云或多个私有云策略的组织数量略有下降。
2018 年,在 IBM 一项调查中,98%的受访公司高管表示将在未来三年中采用多云架构,显示出多云是未来无可置疑的主流趋势。
多云在中国也逐渐兴起,从大型企业到政务云,许多国内重要政企单位都已经采用多云构架。
1、12306、中国电信、申万宏源等众多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向多云演进。
1)铁道部的 12306 网站采用的就是多云方案,同时使用阿里云和天翼云为 12306 网站的余票查询系统提供云服务承载,可满足每秒几十万次的并发处理需求,应对海量票务查询需求及数据安全。
自 2015 年起,12306 开始与阿里云合作,2016 年 11 月,12306 再度引入了另一家公有云平台,即天翼云,与现有公有云平台建立双活互备机制,共同承担余票查询业务,形成了多云的构架。
2)中国电信已在细分领域应用了多云。
根据采招网信息,2020 年 3 月,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进行了多云交换平台新建项目的招标。
2020 年 5 月,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信网部多云云连接服务项目比选,项目内容为提供通过共享端口接入多家云商公有云资源池内的多客户云资源内网的服务,配合比选人构建多云平台,共同为比选人最终客户提供入云专线服务,配合实现入云专线自动化开通、管理,配合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支撑。
3)申万宏源、广发银行、光大证券等金融企业也对多云管理平台进行了采购,证明其构架已经采用了多云的形式。
2、国内政务云快速发展,从“0 元中标”到行业合作,多云逐渐成为主导方案。
在前期的 IaaS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个政务云服务商在招标时甚至愿意大量让利来“跑马圈地”;同时由于政务云从项目制招标转向服务采购制的趋势越来越明晰,政务云项目“0 元中标”和“一分钱中标”的情形也逐渐增加。
这挤压了政务云服务提供商的盈利空间。
2018 年北京市级政务云,根据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发布《2018 年市级政务云(云服务商)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中标企业包括太极股份、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金山云、优刻得五家公司,此外再加上首都信息、浪潮软件、中国联通此前也成功中标,一共 8 家政务云服务商中标。
2019 年 9 月底,重庆市进行电子政务云平台招标,10 月底,阿里云、华为、腾讯云紫光云四家云计算平台同时中标,具体的分工方面,重庆市政府与阿里、腾讯都进行了合作协议签署,明确说阿里“助力重庆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而腾讯则“打造城市文化标签、助力本地企业数字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本地数字化人才培养”,显示出基建层与服务、应用层的区分。
从 0.01 元低价中标厦门市政务云到 5000 万重庆市政务云项目被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紫光云 4 家瓜分,这种行业“偏好”的变化只用了短短 2 年时间。
5000 万元的订单让 4 个头部厂商同时中标,也代表着政务云赛道秩序的重新建立。
多云成为主流的原因主要在于:1)缩减成本,2)风险分散,3)避免被单一云服务供应商绑定,4)实现跨国跨地域业务部署,以及 5)灵活优化企业工作负载。
多云构架可以缩减企业在基础构架以及业务运营方面的成本。
根据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削减成本是受访者所在企业采用多云构架最重要的优势,66%的受访者认为采用多云可以减少运营成本,65%受访者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得构架成本有所下降。
由于服务来自多个云供应商,企业本身议价能力有所提升,可以避免被单一供应商扼住喉咙、坐地起价。
与此同时,采用多云的方式,企业可以更灵活敏捷地开展业务,带来了人工成本的缩减与整体效率的提升。
例如,多云构架使得德国照明巨头欧司朗(OSRAM)能够随着需求的波动而调整产能,从而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令 IT 人员得以能够专注于创新,最终为欧司朗带来了每年 7%的成本下降。
云服务商故障事件层出不穷,业务部署在单一云服务商中风险过于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