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概率与正态分布
图5.6 运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解题(一)
解:已知 X 85, 10, X甲 70
学生甲的标准分数 Z X甲 X 70 85 1.5
10
查正态分布表, Z 1.5,则P 0.433319 ;
所以Z 1.5左侧的面积为0.5 0.433319 0.06681 200 0.06681 13(人) 答:全年級中比甲生成绩低的人数约为13人。
解:
P(是非题)= 2 9
P(选择题)= 6 9
P(是非题或选择题)= 2 6 8 0.89 99 9
• 概率的两个基本法则
– 乘法法则:两个相互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 等于两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积。
P(A B) P(A)P(B)
相互独立事件: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另一个 事件的发生与否无关。
相对密度
0.003 0.021 0.090 0.295 0.330 0.201 0.054 0.005 0.001 1
正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
f (x)
密 度
f (x)
1
( x )2
e 2 2
2
( x )
68.3% 95.4%
99.7%
x
3 2 2 3
连续随机变量(X) 图5.2 正态分布曲线
• 已知某省有86582名考生参加1998年全国 普通高校招生入学数学考试,总体成绩服 从均值为66分、标准差为19.79分的正态分 布,试问下列范围内的人数有多少?
(1)60-72分;
(2)72分以上。
推求考试成绩中某一特定人数比率的分数界限
• 某次招生考试,学生成绩符合正态分布, 学生成绩的平均分为80分,标准差为10分, 要择优录取25%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 习,问最低分数线应是多少分?
• 答:择优录取25%的人的话,最低分数线应为86.7 分。
• 某次数学竞赛,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参赛 学生200人,平均分66.78分,标准差为 9.19分,(1)若表彰前20名竞赛优胜者, 其最低分应是多少?(2)某生若得80分, 他在参赛者中排列第几名?
• 分析:已知N=200, X 66.78, 9.19
P( A) K N
• 关于两种概率的理解
抛一枚硬币,落地时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先验概率: P( A) K 1 0.5 N2
经验概率: 大数定律:试验次数越大,P(A)的相对频率估计越好。
表 5.1 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统计表
试验次数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 随机事件:随机现象的各种可能结果(也 称为“事件”,用大写字母A,B,C等表 示)
– 基本事件:不能分解的 – 复合事件:可分解的
事件的概率
• 1.频率 事件发生的概率与频率有关。对于随机事件A, 如果在N次试验中出现a次,则A发生的频率记作
•
F(A)=a/N
• 频率满足不等式0F(A) 1
事件的概率
标准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应用
• 使用前提:
– 随机变量(X)服从或近似正态分布,其标准 化后的变量(Z)才能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才能 应用正态分布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的规律 进行概率的计算。
• 解题关键
– 画出正态分布曲线示意图 – 注意题意转换成Z、P
推求考试成绩特定区间内的人数
• 已知某年级200名学生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平均分为85分,标准差为10分,学生甲的 成绩为70分,问全年级成绩比学生甲低的 学生人数是多少?
标准正态分布表中各变量的含义
表 5.4 标准正态分布表中各变量的说明
Z 横轴坐标
原始变量(Xi)取值转换后的标准
分数(Zi)
Y 纵轴高度
某一点取值(Zi)所对应的概率密
度(相对频次,Yi)
P (0,Zi)两点间 取值界于区间(0,Zi)的概率
曲线下的面积
• 已知下列Z值,查表求P值。
– (1)Z=-1与Z=1之间的概率 – (2)Z=-2与Z=2之间的概率 – (3)Z=-3与Z=3之间的概率 – (4)Z=-1.96与Z=1.96之间的概率 – (5)Z=-2.58与Z=2.58之间的概率
10%
b 图5.7 运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解题(二)
•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对任意实数x,称
•
F(x)=P(X<=x)
• 为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
• 离散型随机变量
– 随机变量X只取有限或可列无穷多个值。
– 例:某学生做一道正误判断题,做对记1分, 做错记0分。他在这道题的得分为随机变量X
• 连续型随机变量
– 随机变量X可以取无限的且是不可列的值。
(1)前20名,在所有参赛者中的位置是前10% 设最低分数点为b,则b点右侧的概率是0.1 b点标准分数对应的P 值是0.5-0.1=0.4 查正态分布表得b点的Z分数为1.28,根据Z分数 的公式转换求得b点分数为78.54分。
(2)某生得80分,则其Z 分数为1.44 查表Z=1.44时,P=0.42507 那么等于和高于该生的人数比率为 0.5-0.42507=0.07493 具体人数=200×0.07493=15(人)
• 两道四选一题,凭猜测做对一题的概率是 多少?3/8
• 设第一题做对为事件A,做错为事件 A ,第 二题做对为事件B,做错为事件 B ,做对第 一题的概率为 P AB ,做对第二题的概率为
P AB
正态分布
• 随机变量 • 正态分布特点(标准正态分布) • 正态分布表 • 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的应用
P(男婴) a =1060=0.51 N 2060
P(女婴) a 1000 0.49 N 2060
• 概率的性质
(1)任何随机事件的概率都是不小于零且不大于1的
数。 0 P( A) 1
(2)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于零。
(3)必然事件的概率等于1。
(4)两个互逆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之和等于1, 逆事件的概率
随机变量:随机现象的函数化
• 随机变量:表示随机现象结果的变量
• 在随机现象中有很多样本点本身就是用数量表示的,由于样本 点出现的随机性,其数量呈现为随机变量。
– 掷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X是一个随机变量
– 每天进入某超市的顾客数Y;顾客购买商品的件数U;顾客排队等 候付款的时间V。Y,U,V是三个不同的随机变量。
•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 连续型随机变量X有无限多个可能的取值,那么 任何一个特殊值的概率都是0。
– 由于X的取值是不可数的,则对应的概率密度也 是不可数的。
– 连续型概率分布不能表示为列表的形式,只能 表示为连续型的曲线或者该曲线的函数表达式
– 连续型分布不能计算某一点的概率,只能计算 两点间的概率,以曲线下的面积表示。
P( A) 1 P( A)
(5)小概率事件,P(A)<0.05
• 概率的两个基本法则
– 概率的加法法则:两个互不相容事件A、B之和的概 率等于两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
P(A B) P(A) P(B)
互不相容事件: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件 称为互不相容事件。
在9道试题中,有6道选择题,2道是非题,1道填空 题,随机抽出一道题为是非题或选择题的概率是 多少?
– 例:某公共汽车停车点上乘客候车的时间记为 随机变量Y
• 概率分布
– 随机变量各取值的概率构成的分布
某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共回答三个问题,求该生答 对题数的概率分布。
表 5.2 概率分布表
X
0
1
2
3
Pi
1/8
3/8
3/8
1/8
考虑全班153位同学体重的概率分布,若体重 以千克为单位,可以精确到无限小数位,你 能否列表显示各种取值的概率?
– 曲线是以过Z=0的纵线为对称轴,两侧横坐标绝对值相等的对应点高度 相等,对应的曲线下面积相等。
– 标准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中数、众数三点重合在Z=0这一点上。 – 曲线与对称轴交点处Y值最大,即此处观测值的相对次数最大,概率最大;
正态分布表
• 根据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的函数公式进行计 算编制而成的。通过Z值可查Y值或P值, 也可通过P值查Z值。
正面向上 频率 次数
2048
0.5069
6019
0.5016
12012 0.5005
50粒不同颜色的石子放入一只瓶子并且完全 混合在一起,石子中有25粒蓝色,20粒绿 色和5粒红色。如果闭上眼睛从瓶子中取出 一粒石子,计算以下概率:
(1)P(红色石子)
(2)P(蓝色或红色石子)
在某大城市一家医院的产房,去年出生1060个男婴 和1000个女婴,假设这些数据表示了全部出生情 况,在该医院下一个出生的婴儿是男婴的概率是 多少?是女婴的概率是多少?
第五章 概率与正态分布
• 概率基本知识
– 随机事件 – 概率的两个基本法则
• 正态分布
– 随机变量 – 正态分布特点(标准正态分布) – 正态分布表 – 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的应用
概率基本知识
• 随机现象与确定性现象
– 抛硬币,落地时,正面向上。 – 掷一粒骰子,掷出7点(不可能事件)。 – 向空中抛一块石头,落到地上(必然事件)。
• 利用正态分布表求:
– (1)正态曲线下Z=1.34处左侧的面积 – (2)正态曲线下Z=2.16处右侧的面积 – (3)正态曲线下Z=-1.64处左侧的面积 – (4)正态曲线下Z=-1.5处右侧的面积
• 利用正态分布表求:
– (1)中央50%的面积的下限Z值和上限Z值 – (2)正态曲线下右尾20%的面积的下限Z值 – (3)正态曲线下左侧30%的面积的上限Z值
25%
a
图5.7 运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解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