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商业开发类型及经营策略分析

地铁商业开发类型及经营策略分析

地铁商业开发类型及经营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全国地铁建设高峰的到来,地铁作为市民出行交通方式越来越来占
主导地位。

地铁建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如何充分利用地铁客流进行地铁商业
开发,从而弥补地铁运营亏损显得越来越紧迫。

本文对地铁商业开发类型进行了
分类,重点针对地下空间商业进行了论述,选取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
地下空间商业项目经营策略,对同类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铁商业;零星商业;地下空间商业;经营策略
截止2016年末,我国累计30个城市建成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34条,运
营线路长度4153公里,其中地铁占比达80%,2020年地铁规划里程8000多公里,远期设想总规模1.5万公里左右。

如此大规模的运营线路将带来巨大的地铁运营
客流,如何将地铁客流转化为商业流量,从而产生地铁商业经营收益以弥补地铁
运营亏损变得非常紧迫,是摆在每个地铁城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地铁商业开发类型
地铁商业可分为站厅零星商业(含车站商铺、自助银行、自助服务设施)和
地下空间商业。

(一)站厅零星商业
站厅零星商业包括车站商铺、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等类型,主要定位为提高
地铁配套服务,方便地铁乘客。

(二)地下空间商业
地铁的地下空间商业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A:目的型,即商业设施以枢纽站为核心形成较大商业区,能有效吸引人流前来消费。

B:连通型,枢纽站和其他商业设施通过地铁商业在地下连通。

利用地铁价值,在联通通道上做商业。

C:配套型,即枢纽站附属的商业空间,以站厅夹层商业空间、换乘大厅内商业空间为代表。

针对换乘人群,做少量配套商业。

地下空间商业项目案例(以长沙叮叮MALL项目为例)
(一)项目区位
长沙叮叮MALL项目位于长沙贺龙体育馆南侧,坐拥长沙最大的文化体育休闲中心,与
劳动西路、芙蓉中路交汇处的地铁1号线、3号线换乘站——侯家塘站无缝对接。

周边配套
完善,大型体育场馆贺龙体育馆以及君逸康年大酒店、金瑞宾馆、天玺大酒店、金源大酒店
等星级酒店环绕。

摩天一号、嘉盛国际、新世纪大厦、华侨国际等写字楼坐落于此,学校、
企事业机关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坐落周边,田汉大剧院、琴岛演艺等文体中心环绕周边。

(二)项目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3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共有地下三层,其中负一、二层共2.4万平方米商业,负三层为1.6万平方米的停车场,配备约400个停车位。

(三)项目业态
70%的餐饮娱乐与30%的生活时尚,主力铺面面积15-25平方米,由开发单位统一规划、
统一招商、统一运营,拥有独立产权。

三、经营策略分析
(一)注重超前规划,规划决定了项目的价值
1、超前规划
地铁沿线的地下空间商业项目的建设及开发具有不可逆转性,地下空间商业项目的前期
规划设计处于商业开发价值链的最前端,直接决定商业空间的先天资质和后天价值,为后期
招商、经营等环节所能达到的高度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先行、提早介入、主动筛选、做足预留”的理念,在地铁工可阶段介入,全程
跟进线路规划、车站选址及地下空间的土建、风水电、设备安装、装修等设计及实施,确保
各项资源的工程预留条件落实。

2、选址规划
地下空间商业项目一般是利用既有城市广场、绿化公园、市政道路等地下空间资源。


拟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潜在地块进行分析和筛选,选取商业氛围好、潜在价值高的地块进行
开发方案研究及论证,开发方案应注重与地铁以及周边建筑的无缝接驳和连通,融合地上地下,尽可能吸引客流。

3、空间布局
重视感官舒适度,从内部空间规划上创造更宽敞、明亮的公共空间,借助地面自然采光
与通风。

4、充分预留
充分挖掘客流深层次需求,将客流转化为顾客。

提前定位业态,为使业态未来能充分满
足市场需要,可提前引入运营商,介入到开发方案设计过程中。

针对对不同业态所需要的风
水电等基础条件进行充分预留,为未来经营留有弹性。

(二)精准定位决定后期经营效果
1、经营主题定位
把握“主题突出、定位精准”的要点,结合地铁客流和社区人群特点,片区商业差异化,
突出生活、艺术、娱乐的新体验。

2、经营方式特点
可根据项目特点采取自营、整体运营、合作开发等不同形式,打造地铁商业品牌。

3、经营业态布局
终端运营、消费视角紧贴市场,车站商业注重“一站式便民”业态,地下空间则整合零售、餐饮、娱乐、办公等多元业态。

(三)与商家共享共赢、共同成长
1、招商前置
设计方案稳定后,提前启动招商工作,让商家提早介入方案设计、安装装修、工程施工
等过程,避免人力财力二次浪费,力求最大化发掘地铁地下商业价值。

车站商铺、银行、自
助设备项目,至少在开通前3个月完成招商工作;物业区项目,至少应在开通前1年完成招
商工作,便于运营商进行消防报建、进场装修等工作。

2、共同成长
将地铁商业收益与商业运营商共享、共成长推行“保底加分成”模式,降低运营商初期经
营压力,帮助运营商长远发展。

通过报纸、广告灯箱、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宣传营销方面
给予运营商支持,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体。

3、多样化沟通
通过商户年会、座谈会、满意度调查等,构建与商家沟通的交流平台,并致力建立完善
的商家评级体系,培育优秀商家,形成地铁商业品牌库
4、搭建营销平台
拓展渠道多样化,除采用广告灯箱、报纸等平台外,还采用微信H5新媒体、招商发布会等方式营销推广。

(四)构建地铁智慧商圈
在“互联网+”时代下,运用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理念,构建智慧型商圈新场景创新商业的
整合。

充分发挥地铁大平台优势,将各类传统商业资源化零为整,大客流向商业流量转化,
拉升商业品牌认知度打造新型商业场景。

突破传统商业的维度,从“场所”向着“场景”转变资
源智慧融合。

“互联网+地铁资源”,融合传统资源板块,构建地铁智慧商圈。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信息,第3期(总第14期),2016年12月31日.
[2].深圳地铁地下商业空间开发与创新,2017年4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