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历史学考考点(精简版)注:本考点为精简版,请务必结合题目加强复习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区分宗法制和分封制度二、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权至上2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1 .鸦片战争原因:英国急需市场和原料,中国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成为列强目标2、三个条约主要内容(自己填写)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哪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允许设厂,转为资本输出;通商口岸沿江,重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划外交使馆界,拆除炮台;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邓世昌,2、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3. 三元里抗英:第一次自发地抵抗侵略者三伟大的抗日战争1、日本的侵华史实: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2、日本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
5、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彭德怀,百团大战6、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投降,抗战胜利。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
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辛亥革命(注:即旧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2、1911年,武昌起义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影响: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影响: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注:即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1、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3、中共一大:1921年7月,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中共二大:1922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5、国民革命(也就是北伐战争)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胜利,消灭了军阀,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失败6、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第一枪。
7、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8、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致使红军开始长征(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9、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基本主力被消灭。
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
10、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成为施政纲领。
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成果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B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提出初步的构想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治国安邦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7.一国两制A 形成过程: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20世纪80年初,邓小平提出构想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
成功运用: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B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979年,实现真正停火,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被打破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8年,实现三通。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家问题的基本准则2.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形成“万隆精神”。
二 .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缓和是关键。
)1、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4、1972年中日建交。
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1、不结盟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2、2001年,中俄等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卓尔不群的雅典(1)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四个等级这种中立政策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2)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的确立(2)“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代)的具体表现A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B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津贴。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局限性(失)(1)就民主范围而言,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2)就性质而言,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导致后来雅典的衰落二、罗马人的法律(一)罗马法的发展演变(习惯法——成文法)(1)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2)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3)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特点:简便灵活而有实用,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4)自然法(注:不是具体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生而平等,都能享受一些基本权利)提出:西塞罗。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 1688 ,“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
2、《权利法案》限制王权3 君主立宪制特点: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二、美国1787年宪法(一)内容联邦政府是各州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三权分立,总统(最高行政权) 国会(最高立法权)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三者之间相互制衡;没有废除奴隶制,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人口。
(二)特点:制约权力、平衡利益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三权之间相互制衡,保护资产阶级民主;调节中央与地方,大洲和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三)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诞生的历史条件1 经济条件(根本条件):2 阶级条件(主要条件):三大工人运动3 理论条件:19世纪人类思想成果:古典哲学(德国),古典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二)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争锋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①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③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1、欧共体的成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1967年,以上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共体2、不结盟运动: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2.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1、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③东汉,一牛挽犁④唐代曲辕犁2、水利:李冰,、都江堰(四川)郑国渠(陕西汉中)新疆(井渠)王景(治理黄河)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丝织业:①新石器时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代表作马王堆蝉衣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冶金业①商周:青铜②汉代:用煤炭做燃料冶铁水排(水力鼓风设施)3.陶瓷业①唐代:(唐三彩是陶器)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青瓷,白瓷)宋代:景德镇“瓷都”五大名窑(浙江,龙泉窑)三、古代中国商业1. “市”的发展(1)秦汉:管理严格(2)南北朝:形成“草市”(3)唐代:出现夜市,(4)宋代:,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