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邵阳市第一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初中数学教学片段设计

邵阳市第一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初中数学教学片段设计

附件1-3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课题目录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ppt1)1.师:同学们,你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什么图形?(生:三角形)2.师:(动画显示图中三角形)3.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我们是如何定义三角形的?(师引导生:复习三角形的定义ppt2)4.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二、课堂探究1.营造情景,引出问题(ppt3)师:(动画演示)假如你要从家里来咱们学校上学,如图,有红、蓝两条路线可以选择,红色路线是“家-公园-学校”,蓝色路线是“家-学校”。

现在你马上就要迟到了,为了尽快赶到学校,你会选择哪一条路?为什么?(师引导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探究(ppt4)(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老师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充满了数学问题。

其实,我们从上面遇到的情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已知△ABC,AD为高,请问它的面积如何计算?2.师:AD是底边BC 上的高,我们是怎样做这条高的呢?(动手做一做)二、课堂探究1.高的定义师:由刚刚做高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三角形高的定义吗?(师引导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段,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线,简称高。

)(强调顶点、对边所在直线、垂线段)2.高的画法师:我们如何作高呢?高的位置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分几种情况来讨论三角形高的作法?师:(下发表格,学生自主探究)师:(播放微视频,演示高的作法,核对表格)3.高的特点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同学你好!请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并填写表格。

(选填“内部”或“直角边”或“外部”)高底边ABBCAC11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12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复习角平分线的定义)同学们,从∠AOB的顶点O出发,引出一条射线OD,把∠AOB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那么OD是∠AOB的什么?(生:角平分线)师:角平分线除了能把这个角分成两等份,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板书课题:角平分线的性质)二、课堂探究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师:猜想一下PD与PE是否相等?我们如何证明它们相等呢?(师引导生回答:用三角形的全等证明)师:谁能来说一说具体的证明过程吗?(生回答,师副板书)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主板书)2、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师:同学们,你们能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写成“如果…那么…”13的形式吗?(生1:如果一个点在角的平分线上,那么这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师:好的,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如果我们把它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一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生2:如果焦内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师:很棒!我们得出了这个定理的逆定理。

那么它成立吗?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吧!师:受到前一个证明思路的启发,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呢?(生回答,师副板书)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主板书)三、课堂练习14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15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16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A同学有一块三角形蛋糕准备和B同学一起分享,请问蛋糕怎样分才公平?(生自由回答)师: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蛋糕怎样分才公平也是一个数学问题。

老师认为从蛋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的中点切最公平。

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中线)二、课堂探究1、中线的定义师:从三角形蛋糕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中点的连线是一条什么线呢?(引出中线的定义: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中点的连线是三角形的中线。

)2、中线与底边的关系师:如图,AD就是∠ABC的中线,根据中线的定义我们发现D点BC或BC=2BD=2CD)与底边BC有什么关系呢?(生:BD=DC=123.中线与三角形面积师:如图,AD就是∠ABC的中线,那么S∠ABD与S△A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生:相等,等底共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三、课堂练习1718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19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20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金字塔)师:现在老师想测量金子塔的一个面的倾斜角度,你们能帮帮我吗?(生自由回答)师:我们肯定不能直接测量,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我们在金子塔外面找一个点,将这个点、连接顶点到底边垂线段的垂足以及顶点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角,假如我们测得这个角是150°,那么这个金字塔面的倾斜角度是多少呢?(生:30°)师:像刚刚这个150°的角,其实就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三角形的外角吧!(板书课题: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二、课堂探究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板书)师:在这个图中∠ACD是△ABC的一个外角,我们怎么给三角形的外角下定义呢?(师引导生: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作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外角的位置(板书)师:一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按照定义,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动画演示,引导学生从每一条边的延长线出发找外角,点名回答)小结:一个三角形共有六个外角,每个顶点处的两个外角相等。

练习:找一找∠1的外角3、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板书)师:如图,∠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请问∠A+∠B与∠ACD有什么关系?(师引导生证明∠A+∠B=∠ACD)结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内角之和。

(板书)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出示题目)请用“>”“<”填空。

(举手回答)师:在做这两道题目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不等式的什么性质?(生回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师板书)师:不等式还有其他性质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二、课堂探究师:请用”>”,”<”符填空。

师:观察第二行式子,我们发现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同乘了一个什么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板书:若a>b,c>0,则ac>bc.)师:观察第三行式子,我们发现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同乘了一个什么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板书:若a>b,c<0,则ac<bc.)三、典例剖析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你能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吗?(师引导生设未知数,列不等式)二、课堂探究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师:观察这个不等式,它有什么特点?含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几?(生回答,师出示定义)师:我们能运用前面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尝试解一下这个不等式吗?(复习不等式基本性质)师:我们来看看解这个不等式我们一共用了几步?每一步分别做了什么?(生: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1)师:观察一下这个不等式与上面那个不等式有什么不同?(生:多了括号)师:那么解这个不等式我们应该先干什么?(生:先去括号)师:解这个不等式我们用了几步?每一步分别做了什么?(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2)师:观察这个不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生:多了分母)师:怎么去分母呢?(生:不等式左右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师:解这个不等式我们用了几步?每一步分别做了什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板书)师:请你再观察一下这个不等式在解的过程中哪一步的不等号方向可能会改变?为什么?(化未知数系数为1时,如果同时除以一个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会改变。

)师: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化系数为1时不等号的方向。

三、课堂练习(请两位同学板演)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你能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吗?(师引导生,分析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二、课堂探究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师:像这样把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立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板书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师:那么怎么解这个不等式组呢?(引导生回答:先分别解每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x>105,x<109)师:现在我们得到了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但是这并不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我们先在数轴上把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部分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呢?师:在这个不等式组中它的解集所在的范围应该既大于105,又小于109,因此就是图中重合部分:105<x<109.、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说说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吗?小结:先解每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画出数轴确定解集。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师:那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种情况呢?每一次确定解集都需要画数轴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师生互动,完成表格)师:在这个表格里包含了不等式组解集的所有情况,有不等号同为大于或者大于等于符号的,有不等号同为小于或者小于等于符号的,有一大一小的。

a)当不等号同为大于或大于等于符号时,解集为这两个数中较大的还是较小的?(小结:同大取大)b)当不等号同为小于或小于等于符号时,解集为这两个数中较大的还是较小的?(小结:同小取小)c)当不等号一大一小,并且大于小数,小于大数时,解集是怎样的呢?(小结:大小小大中间找)当不等号一大一小,并且大于大数,小于小数时,解集又是怎样的呢?(小结:大大小小无解了)三、课堂练习(学生板演)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附件1-4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XX县选拔赛教学片段设计表XX 学校组别初中组科目数学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我们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出图中给出的两个图形两组对边是平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