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
《玲玲的画》教案
教材特点: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
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
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
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学习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情景中感悟,朗读中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老师把她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请大家认真看。
(师板书:玲玲)谁能叫出她的名字?
指名读,正音(“玲”本音是二声,在这个词里面第二个“玲”要读轻声)
2、玲玲是个爱画画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她的画。
(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16页,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词(课件出示:端详、一幅画、评奖、弄脏、脑筋、叭的一下、催)
①自由读生词
②指名当小老师领读(注意“端详”的“详”要读轻声,“叭”的读音易读错。
)
③齐读生词
④同桌互读互听。
3、检查生字(课件出示:详、幅、奖、催、脏、筋、叭、趴)
①指名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④比较“叭”和“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字音、字形、字义)
⑤带“叭”的句子你会读吗?(出示: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叭画弄脏了。
)指名读,齐读。
4、指名接读课文(10人)
三、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玲玲的画)这就是玲玲画的一幅画,说说这幅画画得怎么样?玲玲喜欢吗?读出有关的句子。
①谁能来扮演玲玲表演一下她是怎样端详画的?(指名表演)
你们对他的表演满意吗?为什么?(自由评价,说出理由)
现在你明白“端详”的意思了吗?(仔细认真地看。
)
②把手中的书当做画,满意地端详一下吧!(生自由表演)
③(出示第一段话)玲玲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默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天很晚了;催了几次;爸爸关心玲玲)
谁能扮演爸爸来读一读?(指名读)
3、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生自读体会:画弄脏了,玲玲哭了)
再画一幅不行吗?(来不及了。
说清理由:天不早了,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难过、着急)
补充句子练习:
玲玲地说:“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
指名学生读,体会感情
4、这可怎么办呢?自读第8自然段,看看玲玲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出示第二幅画)你瞧,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你认为第二幅画怎么样?(更美了,更生动了。
《我家的一角》更加温馨、富有生活气息。
)
5、这时候玲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玲玲满意地笑了。
)
出示句子: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我家的一角》。
自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都有“满意”)
这两个满意有什么不同?(对第二幅画更满意)
6、现在你想对玲玲说点什么?(真聪明、真会动脑筋)
爸爸又是怎样说的呢?(出示爸爸的话)
①自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爸爸的话的?
②画弄脏了,到底有多糟?(没法参加评奖)
③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是指什么?(板书:画弄脏了更美
了)
④坏事怎么变成好事的?(板书:动脑筋)
⑤师生接读。
7、正是这幅差点没法参加评奖的画,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有什么结果?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拓展
1、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肯动脑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
)
2、是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会在遇到困难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下面有两条名人名言送给大家(课件出示)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法国巴尔扎克)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美国爱因斯坦)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
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教学时我重视发挥作品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展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自然联系,最大限度地展示语言的运用之妙。
学习时,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
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牢牢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便于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文章。
二、抓训练,帮学生提高语言
语文课有其工具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本课教学我牢牢告诫自己:不能因为是公开课就只摆花架子,应该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对于“端详”一词学生理解有困难,当时找刘艺坤来表演,表演不到位,但其他学生说不出为什么不满意来,我就让学生再细读体会,明白首先“端详”应该是讲玲玲在看画,然后再让学生感悟到玲玲对自己的画满意,所以看得很仔细。
从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端详”就是仔细认真地看。
再让学生重复一下,加深记忆,理解词义。
关于“叭”和“趴”,我让学生分别从字音、字形和字义三方面来区分,充分辨别二字的差别,避免混淆。
另外还采用各种读的方式: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师生接读等,让学生读得充分,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
感觉这节课的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如人意之处:
对于两个“满意”的辨析本身有难度,学生理解不到位,当时自己就应该把话头接过来,从玲玲对两幅画的“满意”程度上来让学生体会,而不应该因为有所期待而白白浪费时间。
爸爸的话是重点,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处理时稍显仓促,没有深入挖掘。
今后还要在深挖教材、预设课堂上多下功夫,尽量让自己的课日臻完善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