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1、晚清的戏曲改良1907年话剧诞生(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梁启超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艺包括戏曲)文学功利论●陈独秀1905年《论戏曲》“戏园者,普天下人之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教师也“●清末改革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对戏剧的重视●出现一批新戏曲《二十世纪大舞台》“案头剧““场上曲”(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时尚新戏”——汪笑侬(德克金,正黄旗)根据时事改变的新剧《哭祖庙》《受禅官》以古喻今梨园编剧第一能手最终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太强大内容受形式影响2、早期话剧的诞生Adc剧团——上海喜人业余剧团兰心剧院(1)上海的学生演剧中国话剧从校园起步,推动发展张之洞《劝学篇》鼓励出国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宗教戏剧——自排戏——学生演剧(1899 上海约翰公学《官场丑史》1903 南洋公学《张汶祥利马》汪悠游“文友会”(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学生文艺社团●李叔同(弘一法师)看到新派剧演出大为震撼赴日学画1907.6.1《茶花女》●“留西洋不如留东洋”张之洞《劝学篇》●中国戏曲——文明戏(早期话剧)——话剧——新剧(西方话剧)●日本歌舞伎——新派剧(生活化)——新剧●中国话剧第一部《黑奴吁天录》●李叔同曾孝公欧阳予倩“中国未来戏剧的希望”春柳社早期成员演出比国内更正规●《黑奴吁天录》5幕契合当时中国地位感情真实1)按照西方演剧方式分幕不分场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2)采用对话方式写实生活化3)随意性截取小说第二幕很随意“工厂联欢大会”最不符合剧本舞台效果最好4)男扮女装●春阳社——紧随春柳社成立亦演《黑奴吁天录》失败态度不严肃●南欧北梅●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主干陆镜若(在日戏剧全才就读于腾译浅二郎的非优学校)●当时中国演剧环境差,严肃认真的戏不得人心●春柳社宗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以庄严的态度实现艺术的理想”“以营业为宗旨则可,因营业变宗旨则不可”演出形式特征1)纯粹的对话体形式2)严格的分幕分场3)即兴表演4)一贯的男旦制(3)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春阳社的戏剧活动马湘佰欲办中国的戏剧学校模仿西方但没人教找到了王钟声会演讲留过洋活跃社会活动家——戏剧是现场性的感染力——导致中国话剧以后出现了一个新角色1907年6月通鉴学校革命性与“春柳社”不同“欲新民先新戏剧”中国话剧是由改革家自上而下压下来的,因此先天不足日本“壮士剧”“书生剧”专门宣传革命思想演出《黑奴吁天录》没有任何依据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中国戏曲美化生活,因此不化黑妆)准进行演出在兰馨剧院“配锣鼓唱皮黄”改名春阳社任天知加入春阳社接替王钟声担任校长对戏剧热情高有天赋演出《迦音小传》——中国本土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标志中国话剧在国内的诞生1910年任天知成立进化团通鉴学校——春阳社——进化团(职业性)随辛亥革命兴而兴,随辛亥革命亡而亡“时事活报剧”——1.及时报道时事2.宣传功能《新茶花女》《黄金赤血》《共和万岁》林琴南《莎士比亚全集》——《吟边燕语》任天知创造角色“言论派”言论正生、言论正旦、言论小生、言论小旦早期话剧没有留下名编剧早期话剧密切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进化团派特点:(1)在戏剧审美观上,进化团不避讳告诉观众自己是在演戏,不要求写实,处处为观众着想,常有自报家门,插科打诨,背躬,直抒胸臆的手法出现。

(2)剧情编排效仿戏曲,注意连贯性,完整性,悲欢离合,传奇性,用章回体叙述(3)表演形式上以演员为中心的体制,用幕表制(无剧本)和即兴表演,角色以性格分派,有行当制,演员分为“能部”“老部”“滑稽部”3、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春柳社(日)——》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国内)学生演剧——》通鉴学院(春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民兴社两流派:都是早期话剧、幕表制、即兴表演、男旦制、分幕分场(2)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从“甲寅中兴”到全面衰落1914 甲寅年文明戏畸形繁荣辛亥革命的附属品宣传革命革命不成功不彻底,因此无人对革命戏剧感兴趣郑正秋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比话剧早两年,中国电影第一人,为筹钱排话剧,1913《恶家庭》家庭伦理剧红遍上海滩,成立“新民社”市井气浓,引起商人兴趣,开始投资,成立一串文明戏班,“民鸣社”(清宫时装秘史戏)《西太后(三十二连台本)》文明戏从革命剧变为商业娱乐剧。

1914年上海有6个剧社职业演员114个新民社、民鸣社、民兴社、启民社、开明社、春柳剧场1915年,衰弱,文明戏成为“下三滥”代名词,为招揽观众(目的不纯洁)女演员均为妓女。

二、“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1、“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2)西方戏剧的引进(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2、探索中的演剧形式(1)“爱美的戏剧”运动(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和北京的学生演剧)(2)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上海的戏剧协社、北京的艺专戏剧系、天津的南开话剧运动)(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话剧高潮3、开拓中的话剧文学(1)第一代话剧作家的三个群体及其特色1.文学家转入戏剧界:胡适、郭沫若、田汉、白薇。

(文学性和革命性很强戏剧性和舞台性较差)2.文明戏作家(过渡):陈大悲《爱国贼》、汪优游、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由于本身是演员,文学性较弱、戏剧性强、舞台效果好)3.留学生戏剧创作(西方戏剧):洪深《赵阎王》、丁西林、余上沅、熊佛西。

(留学西方革命性不强、绅士风度、语言讲究温和典雅、知识分子型、思想不激进,对传统批判留有余地)三、三十年代:现代话剧的成熟(1930——1937)1、话剧运动的普遍开展(1)从“左翼戏剧”运动到“国防戏剧”运动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0年)成立由一群左派人士组成,田汉、夏衍等,一度统一战线,声势浩大:1)田汉直接领导剧团——大道剧社2)在工人中发展无产阶级戏剧⏹“蓝衫剧团”演出屡屡被抓。

田汉没有被抓——天老大。

⏹共产党直接领导——上海艺术剧社1930⏹挂羊头,卖狗肉,名曰艺术,实搞革命(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5)⏹“普罗列塔利亚戏剧”(proletarier)“无产阶级”简称“普罗戏剧”(今为大众之意)绝对小众。

3)从左翼戏剧发展到国防戏剧●统一战线:抗日的、爱国的、反汉奸的国防戏剧,迅速扩张,连国民党都加了进来。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5:洪深、蓝萍(江青)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人,有进步倾向、艺术人才较多。

●开始从无产阶级戏剧转向市民戏剧。

(2)“左翼”以外的戏剧活动(广东戏剧研究所、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中国旅行剧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1931——1936●原稿专业戏剧系,后来学校办不下去,带领同学们下农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美国绅士,晏阳,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有四大弊病“愚、贫、弱、私”组团到中国农村搞实验去改造。

到了定县农村,用文艺教育愚昧,用生计去对抗贫穷,用健康教育对抗弱,用公民教育对抗私,申请到了洛克菲勒基金。

熊佛西用文艺教育基金去了定县。

●非常成功但从根本上已经失败了。

有钱,免费给农民看戏,是一个理想模式下的实验,不靠票房收入生活,但当时中国发生抗日战争,所以没有推广。

●过渡河北定县有一条河但没有桥,船佬和村长勾结,熊佛西据此编戏,没有剧场,在河边演,有实景,搭脚手架现今追求的戏剧效果在当时农民戏剧就已经达到了。

●1936年基金告罄,写《戏剧大众化之实验》总结1937年出版。

(3)唐槐秋与中国旅行剧团(1933-1947)没有走左翼路线,处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时期,是史上参与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剧团,表演商业(市民)戏剧●历史“话语权”对当时唐槐秋持批评态度,认为文明戏掌握者为左翼人士。

剧团衰弱的原因就是过分商业化●没有同道中人,全家上阵。

●1933 上海艺术剧社被关,唐槐庆办职业剧团●1935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左翼)●唐槐秋湖南人田汉欧阳予倩老乡,好友,在日本读书,法国念大学航空专业,后在法读戏剧博士。

●《桃李劫》中饰演校长●在欧洲见大篷车,立志回国办旅游剧团在上海注册成立,在上海没有演出,因为上海没有商业机构愿意接纳商业演出。

●在南京打响第一炮《梅萝香》演员很好女儿是演员唐若清十四年第一阶段(1933-1936)翻译外国名剧文明戏衰弱原因●重视剧本没有好剧本:幕表制即兴表演●重视演员没有好演员(参加过南国社,但不选田汉剧本,因为不适合大众演出)●本阶段最成功的戏是《茶花女》●《梅萝香》在南京成功时离开,认为南京戏剧气氛不好,南方商业气氛太浓,去北京为对抗国剧,专搞外国名剧在陈绵(法戏剧博士,论文《茶花女十三个版本比较》有导演思维)采用陈绵翻译版本,向陈绵学习法国礼仪,在他家以剧中人名互称,有几个月,去法国订戏服,补法国文学知识●在北京借高档剧场请余上浣来看戏,赞不绝口,找北京名人发传单,地位很高,在市场上冒头,以《茶花女》为首,演了《少奶奶的扇子》《梅萝香》。

第二阶段(1936-1941)原创写实剧上海市场演电影《茶花女》不吃香了。

1934年曹禺发表《雷雨》欧阳予倩推荐给唐槐庆,从天津回上海表演,找上海最好的剧院卡尔登剧院(原是个把话剧拒之门外的剧院,1937年改为话剧院,还签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江浙的演出让他在上海立足第三阶段(1941-1947) 历史剧阶段上海成为孤岛,进步戏不能演,演古典题材专演明末史(内讧,外敌入侵)大环境不行。

2、现代话剧的成熟(1)现实主义剧本创作模式的形成(2)职业化演剧和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3)戏剧理论的丰富和活跃3、三十年代的话剧创作(1)第二代剧作家的涌现和三十年代话剧创作的特色(2)曹禺和抗战前“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3)夏衍和《上海屋檐下》四、四十年代:现代话剧的繁荣(1937——1949)1、上海的话剧(1)抗战初期的中心转移(上海——武汉——重庆)(2)从“孤岛”到沦陷时期的上海话剧2、西南大后方的话剧(1)重庆的“雾季公演”(2)桂林的“西南剧展”3、解放区的戏剧(1)从苏区“红色戏剧”到解放区话剧的概况(2)延安整风前后的解放区话剧4、四十年代话剧创作的新发展(1)三代作家和两个群体(2)多样化的题材内容与民族化的表现形式(3)夏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话剧创作(4)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创作五、五十至七十年代:当代戏剧的曲折发展(1949——1976)1、建国后十七年戏剧的发展特点(话剧创作的两次高潮)2、五十年代的话剧(1)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2)“第四种剧本”的出现(3)老舍的不朽之作《茶馆》(4)历史剧的再度兴盛(《关汉卿》、《蔡文姬》等)3、六、七十年代的话剧(1)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2)“文革”十年中的戏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