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与翻译
• 2.形式对应:任何一个目的语中的范畴(单位,类别, 结构,结构中的一个成分等)在目的语的组织系统中占 据的位置,与源语中的某个范畴在源语中占据的位置在 最大程度上匀称相同。
意义与翻译对等条件
• 1.意义: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如篇章,篇章中的一个语 言项目、结构、结构中的一个成分、系统、系统中的某 一项等,所参与建立的整个关系网络。
• 对等条件:只要源语和目的语篇章或语言项目在某一特 定的情景中是可互换的,那么他们便是翻译对等的。
Hatim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 1.篇章分析的三个方面 • 交际交易——分析活动是谁与谁之间进行的; • 符号交流——通过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符号进行; • 语用活动——为什么目的而进行的;
• 2.篇章类型、篇章结构和篇章组织 • 类型分类: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 篇章结构:几个(或者一个)篇章元素构成一个篇章结 构段,几个(或一个)篇章结构段构成一篇篇章。 • 篇章组织:使篇章具有粘连性,反映了篇章的连贯性和 篇章结构,使一组句子成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为某一目的 服务的有效得体的篇章。
• 国外:
• 20世纪70年代,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Holmes翻译研究总体框架
Catford 对比语言翻译理论
• 翻译的定义与一般类型 • 翻译对等与形式对应 • 意义与翻译对等条件
翻译的定义
• 将一种语言(源语)的篇章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目 的语)的篇章材料的过程。 • 移植和替换的区别
第九章 对比分析与翻译
•对比分析与翻译理论 •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
• 翻译理论与翻译研究 • Catford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 • Hatim的对比篇章语言学翻译理论 • 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 国内
80年代以前,文艺学派主导:罗新璋《翻译论集》“案 本—求信—神似—化境”翻译理论体系。 80年代以后,语言学派主流: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 “新”在运用语言学分析模式的运用。 兼容并包,多视角,多元化的研究大趋势。
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以对比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理论,为研究语言的可译性, 翻译的分析和转换单位,翻译的种类、目的和要求,衡量 译文质量的标准,翻译中的等值或等效等翻译理论中的重 大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和讨论的框架,可以对翻译 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语言学上的分析和解释。
• 1.词汇对比与翻译——形态对比和语义对比 • 2.语法对比与翻译——屈折形态学对比和句法对比 • 3.篇章对比与翻译——连贯性与粘连性 • 4.语用对比与翻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ank you!
翻译的一般类型
• 1.根据替换的程度,分为整体翻译和部分翻译 • 2.根据替换发生的层面,分为完全翻译和限制性翻译 • 3.根据语法层次级别,分为限级翻译和不限级翻译
翻译对等与形式对应
• 1.篇章对等:一个篇章对等表达法是任何一个目的语篇 章或篇章的一部分在某一特定使用场合通过采用替换法 检验可以确定为与某个源语篇章或篇章的一部分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