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免疫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6
天然免疫的组成包括:
生理屏障
细胞因素
体液因素
其它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7
细胞因素-吞噬细胞
主要指体内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
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8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9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0
吞噬结果
完全吞噬: 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 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完全吞噬:
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 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 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噬,却 不能杀死,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1
细胞因素-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 细胞的靶细胞。
5
(1) (2) (3) (4) (5)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创伤感染 接触感染 垂直传播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6
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决定感染结局(疾病或者非临床症状) 的3个因素:
(1)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2) 宿主的免疫力 (3) 环境
病原体(pathogen) 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 物,又称为病原微生物(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7
1.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 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 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或机会致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8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
11.1 感染
一.感染途径 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以细菌为例)
11.2 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11.3 免疫学实际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二.血清学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 四.免疫预防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3
第一节 感染
一.感染途径
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以细菌为例)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称为毒力
• 侵袭力 •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 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1. 吸附和侵入能力; 2. 繁殖与扩散能力; 3.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9
2)毒素(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 同: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1
(2)内毒素(endotoxin)
• 来源于G-的胞壁物质脂多糖(LPS), LPS 中的有毒组分是其脂质部分—脂质A。当 菌体裂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 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 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各种G-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 异性。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2
体液因素
正常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含有的多种抗 菌物质,直接杀死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 胞的作用强大,配合作用。包括: 补体系统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2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 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 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 杀死100万只小鼠,1mg 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3
•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是机体 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 起的病理过程。
•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 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 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
1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感染过程的发展和结局
• 大多数的感染为亚临床的、不明显的、不产生任 何显著的症状与体征。 • 有些病原体在最初感染后,潜伏影响可持续多年。 • 病原体亦可与宿主建立起共生关系。 • 疾病
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具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 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 素(perforin) 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死亡,也可通过 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 杀伤靶细胞。而且NK细胞 活性较其它杀伤细胞更早出现,因此在抗肿瘤、抗 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4
一、感染的途径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 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 理过程。决定其结局(疾病或者非临床 症状)有3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宿主的免疫力和环境.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 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 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第二节 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4
传统的免疫概念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5
I、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
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是 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 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 的刺激或诱导。抗感染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 随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两者互相配合,扩大 作用。
外毒素 内毒素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0
(1)外毒素(exotoxin)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G+,在生长过程中合 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 白喉毒素等);或者存在于胞内,当细菌溶解 后才释放的毒素(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1) 通常为蛋白质; (2) 抗原性强; (3) 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 (4) 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5) 毒性作用强,中毒剂量小(μg/kg); (6) 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