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培育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等组成。
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合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唯一的选择。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决策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用原理来说明现实”需要运用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图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要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
中学地理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例如,对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评析,需要从水文特征、地形地质、气候要素、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要素的角度去论证,也应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量。
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区域中地理事物的存在和地理现象,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
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
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理意识和地理观念有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
”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未能坚持正确的“人地观念”或对“人地观念”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人地关系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