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的功能

脾的功能

脾属于网状皮系统,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

脾脏在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消灭。

它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

脾有丰富的血窦,可储存一定量(约200毫升)的血液,在机体剧烈运动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时,脾的平滑肌收缩,放出血液以补充机体的需要。

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

正常的脾脏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缘下扪及者,均表示脾肿大。

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黑热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脾肿大以且,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脾肿大一般进行病因治疗,如有脾功能亢进或门静脉高压所致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参考资料:中医对“脾”是如何认识的?中医认为脾属脏,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里。

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动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

运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能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有“脾以升为健”之说。

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为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的重要意义。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

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关。

1.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

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来消化吸收,将其精微部分,通过经络,上输于肺。

再由心肺输布于全身,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

一是运化水液。

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

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搪,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

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确留,聚湿成饮,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

2*脾统血: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又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使之循经运行不至溢于脉外。

所以脾气充足,则血不妄行。

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溢于脉外,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体的肌肉、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

因此,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

反之,脾气衰弱,营养缺乏,则肌肉消瘦或萎缩,四肢乏力。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过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泽,可以了解脾气的强弱。

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口能知五味。

反之,脾气虚弱,则唇色淡白,饮食乏味。

五脏之二——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

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1)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喜燥而恶湿。

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

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

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位于人体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

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其枢纽。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下降,肾阴升腾,也以脾为升降之枢。

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

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气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无不以脾为枢纽。

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协调,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气机升降得宜,生发之机旺盛。

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

对此种病变,总以调整脾胃,转动枢机为要。

3、脾与长夏相应。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

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运化"运",有运输、布散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

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

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消化功能与脾、胃、小肠等脏腑都有关系。

例如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但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无论是从生理角度,还是从病理角度来说,脾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归属于脾。

脾运化水谷精微,维持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运化水湿水湿,即人体内的水液。

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的作用。

说明脾在调节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

二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

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

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若脾气健运,则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输布、排泄才能正常,体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反之,若脾失健运,不但会出现腹胀,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状,而且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如浮肿,痰饮,泄泻等证。

人出生以后,饮食水谷是机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

而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布散,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见解。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故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更要注意保护脾胃。

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亦应兼顾脾胃。

(二)脾气主升所谓"升",即上升之意。

脾气主升,即脾气的功能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脾主升清。

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而"升清"即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布散。

经过脾、胃和小肠等消化后生成的精微物质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输于肺,并通过心肺,分布到周身各处。

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物质营养,功能活动才能强健。

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若清阳不升,清浊不分,混合下注,可发为遗精,带下,腹胀,腹泻。

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

其二是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

人体的脏腑,在体内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胃位于脘部,肾位于两侧腰部,子宫位于下腹部等。

中医学认为,脏腑之所以能固定于一定的部位,全赖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

这是因为,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的肌肉、韧带、筋膜,也要依靠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

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胃、肾、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肛等。

其病变基础是韧带、肌肉松驰,失去对内脏的牵引作用。

实验证明,内脏下垂与脾虚的程度成正比。

对此种病变,常采用补中益气、兼以升提的方法治疗,常用补中益气汤。

(三)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脉内循行而不逸出脉外。

脾统血的机理,实际上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

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就能保证体内气血充足,气能摄血,这样,生成之血就能在脉管内运行,不致逸出脉外。

若脾气虚弱,统血功能失职,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以致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

中医学习惯上将这种因脾虚而引起的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

这种出血的特点是:出血时间较长,血的颜色浅淡,出血多在身体下部等。

对此,临床常采用补脾益气、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

(3)脾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

《素问》说:"思则气结。

"脾气结滞,则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二)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三)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说:"脾主身之肌肉。

"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

而脾之所以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之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

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肉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驰。

临床上,对某些慢性病,特别是消化系统慢性病变,使身体逐渐消瘦者,大多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气入手治疗,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