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讲 均势理论

第5讲 均势理论


疑问

国家追求均势就必然导致均势吗?为什么战国 时期,齐、楚、赵等六国追求均势,最后却没 有产生均势?
2.自发形成论:华尔兹的解释
只要国际政治是无政府秩序,且存在2 个以上的国家,就必然出现制衡和均势。 均势的形成不是因为国家有意追求均势, 而是在无政府结构压力下,各种动机相 互制衡导致的必然结果。
2. 国际均势的功能

一些理论家认为,均势有两种功能:(1)可 以防止霸权,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2)可 以维持国际稳定与和平。
摩根索的观点

国家必然追求自主性和稳定性,因为它们认为 (1)社会各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权存 在的;(2)一旦某个社会要素凌驾于其他要 素之上,就会侵犯它们的权益,所以应该维护 社会各要素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因此国家必然 追求均势政策,而均势政策必然导致均势。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 (1948年) 赫德利· 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 研究》(1977年) 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1979年)
一、均势

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国际系统的 一种权力分配状态,其中没有任何国家占 据主导地位,各国权力大致均等分配。
2. 均势原则


指一种对外政策指导原则,认为均势有利于国 际社会的稳定与和平,国家应该建立和维持均 势。 均势原则可能是某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也 可能成为若干国家约定的国际规范。例如历史 上欧洲国家曾经把均势原则写进国际条约 (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也曾经以均 势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安全制度,如维也纳会 议之后的欧洲协调。
如何看待中国的反霸政策?


中国政府历来声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 作超级大国。中国现在不谋求霸权,即使将来 经济发展了,也不谋求霸权。 中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 平友好条约以及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声 明中,都坚持约定反霸条款。
1.国内均势形成的原因



政治哲学中的均势理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因此必 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野心对抗野心,防止个人自由和权 利受到绝对权力的侵犯。为此,必须制定法律以保障分权 制衡。 理论的实践:民主革命(英国、美国、法国),宪政体制。 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典型的分权制衡(separation of power, check and balance)制度,在立法、行政、司法 三大政府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政府与社 会之间,形成了发达、完善的分权制衡网络。 由此可见,国内均势是人们以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为指导而 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是人为设计的制度框架。


通过加强军备和对外结盟来制衡他国。 这种政策最为有效地抵消他国的军事力 量,但是也最容易导致国家间关系的恶 化和冲突。 例子:美苏军备竞赛;北约-华约;美 日同盟-中国。
同盟的定义


同盟就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所作出的关于相 互间进行军事援助的承诺,国家正式许诺和他 国一起与共同的敌人战斗。同盟合作是国家之 间最高层次的合作,是最密切的国际合作。 构成同盟的三个要素是:(1)合作主体是主 权国家;(2)合作内容是军事领域,成员国 有使用或考虑使用武力的义务;(3)合作目 的是针对其他特定国家。


2.不现实性(unreality)

由于均势政治的不确定性,各国难以把 握权力变化,为了避免在权力斗争处于 劣势,只好谋求优势。谋求优势的政策 结果往往导致破坏均势的战争。
3.均势的不充分性(inadequacy)
建立和维持均势,需要形成一定的国际 共识。如果国家不遵守均势原则,很难 建立和维持均势。均势原则构成了均势 的制度和道德基础。
同盟的近义词

alignment coalition union association
同盟的基本特征

军事性:军事合作和军事目标。 外向性:合作目标是对付其他国家。 对抗性:与敌国有明确的、不可调和的利益冲 突,而且随时准备以武力解决。 脆弱性:同盟的目的是对付敌国权力增长或威 胁,一旦目的达到,同盟就可能解体。Βιβλιοθήκη (4)均势的必然性
国家相互制衡,谋求或拥有权力优势的 国家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制衡,霸权难 以建立和持久,均势必然自动形成并反 复出现。
参考文献


Stephen Walt, “Why Alliances Endure or Collapse,” Survival, 39, 1, Spring 1997, pp. 156-179. Robert Art, “Why Western Europe Nee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NATO,”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1,1, November 1996, pp. 1-39. Keynote speech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Jaap de Hoop Scheffer 北约官方网站:http://www.nato.int/

对主权国家而言,独立自主和国际和平,哪个 目标更为优先?显然,和平从来不是国家最优 先的目标。如果和平是优先目标,面对侵略, 投降就可以实现目标。相反,国家追求的是 “正义的”和平,而独立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 被当代国家约定为国际正义。
均势是否可以维持国际稳定?


经验表明,国家打破均势的政策固然可能导致 战争,而国家追求均势的政策同样也导致战争。 经验还表明,历史上大国打破均势和追求均势 的政策,往往以牺牲小国为代价。
推论:最容易遭到他国制衡的国家

实力快速增长的国家 谋求霸权的国家 霸权国
(3)制衡的具体手段

为抵消他国权力增长,国家会采取任何 手段,不管是外交的,还是军事的,是 “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古代 中国称之为“权谋”。最重要的制衡手 段是军备和结盟。
摩根索列举的五种典型制衡手段

识别当代同盟

北约(NATO) 东盟(ASEAN) 联合国(UN) 欧盟(EU) 上海合作组织(SCO) 东盟地区论坛(ARF)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摩根索论同盟


均势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同盟。 一个国家要不要结盟,不是原则问题, 而是权宜的问题。
美日同盟2+2会谈:2005年10月29日,华盛顿州五角大 楼,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左一)、日本防卫厅长官 大野功统(右一)、美国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 菲尔德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1)国家行为假定

国家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最低目标是 确保生存,最高目标是主导世界。 国家确保生存和主导世界的手段主要有 2种:对内增强实力,对外争取联盟。
(2)制衡(balancing)的必然性

在无政府秩序中,一国权力的增长给其他国家 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降低了他国的权力地位; 威胁他国的生存。每个国家都担心别的国家获 得优势权力,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权力地 位受到损害。因此,国家总是试图抵消他国权 力的增长。这种抵消他国权力的行为称为制衡。
第5讲
均势理论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概述 一、均势 二、均势形成的原因 三、均势的稳定性 四、均势的功能 五、均势政策和均势原则 六、均势政治及其当代形式 七、均势理论的不足和适用范围
概述

最古老、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宏观理论。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最大的差别是权力差距,这种 差别具有最重要的政治意义,国际政治就是国家之间 因权力差距而展开的竞争。有些国家谋求扩大权力差 距,获得霸权;有些国家力图缩小权力差距,建立均 势。均势理论探究权力差距与国家行为及其结果之间 的关系,它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家会追求均势? 均势为什么会出现?均势对国际政治产生什么影响?
摩根索的观点

如果目标只是稳定性,让一个要素破坏或压倒 其他要素并取而代之,就可以实现这种稳定性。 由于目标是稳定性加上保存体系内所有的要素, 这个均衡的目标就必须防止任何要素凌驾于其 他要素之上。(第224页)
大卫· 修谟的观点

均势是永恒的、明智的政治规则,因为均势能 够维持稳定与和平。
独立与和平
阅读材料

洛克《政府论》 孟德斯鸠(jiu)《论法的精神》 《联邦党人文集》 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第11章。
2. 自觉形成论:摩根索的解释

摩根索认为,均势是制约国家权力竞争 的自然机制,在权力竞争过程中,国家 必然会追求均势,均势是不可避免的国 际政治现象。
摩根索的逻辑

自然原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均势。 政治原因:国家必然追求自主性和稳定性,因 为它们认为(1)社会各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 的、有权存在的;(2)一旦某个社会要素凌 驾于其他要素之上,就会侵犯它们的权益,所 以应该维护社会各要素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因 此国家必然追求均势政策,而均势政策必然导 致均势。
1.国内均势和国际均势的比较


本质相同:都是权力在政治单元之间均 等分配,没有任何一个单元占有绝对优 势。 单元不同:国际均势指国家间的权力分 配,国内均势主要指立法、行政、司法 三大政府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
2. 均势的类型



主导均势-从属均势 简单均势-复杂均势 整体均势-局部均势 自发均势-人为均势

整体均势:全球国际系统的均势。 局部均势:地区国际系统的均势。
(4)自发均势和人为均势


自发均势:不是国家有意追求的结果。各国可 能试图相互兼并,但结果却违反了愿望。 人为均势:国家有意追求的结果。各国没有相 互兼并的意图,而是试图相互限制权力。
二、均势形成的原因

在国内政治中,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导 致保障均势的宪法和法律。国际政治中不 存在保障均势的宪法和法律,均势原则很 容易被国家抛弃。那么,均势在什么条件 下形成?摩根索和沃尔兹都认为均势的形 成是必然的,不过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解 释。
相关主题